撰文/鄭鼎民(經典雜誌編輯)
攝影/劉衍逸(經典雜誌攝影)
要讓居住在台灣的人回憶「省道台二十一線」的故事,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拋出「山岳公路」線索,告訴「北起台中東勢,南至高雄林園」的地理位置,得到的可能只是模糊的地緣概念。那把二十一線,粗略地分類為「新中橫公路」呢?許多人甚至弄不清它與中橫公路(台八線)的差別。
再把線索範圍縮小至某區域,告訴大家「信義鄉」、「神木村」以及「陳有蘭溪」地處台二十一沿線上,於是,像心照不宣般,許多人開始有了共同的畫面、共通的話題:「哦,我知道,那裡有土石流」。
一幕幕暴漲溪水、挾帶大量的土石瞬間衝擊橋墩的畫面,很難不讓人情緒沸騰或置身事外。從都市來的電子媒體,利用鏡頭與SNG掌控詮釋的能力,於是,公元兩千年的桃芝颱風,我們得以遠在幾百公里外「身歷其境」。在台二十一線97k經營診所的楊茂銀醫師打趣說,「每次颱風季節前夕,不管有沒有下雨、坍方,新聞媒體總是架好攝影機,守在橋頭,等著拍土石流的畫面」。
這大概是媒體認知台二十一線,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之一。將土石流、信義鄉與新中橫公路畫上等號;因此,常讓人誤以為台二十一線等於新中橫公路。如翻閱地圖查詢,台二十一線上的「新中橫」,甚至不及全長的四分之一,往北有南投魚池、埔里、國姓等鄉鎮,往南延伸,更有高雄三民、甲仙、旗山等地。
與西部其他縱貫公路相比,台二十一線沒有台一線熟悉的開闊,也比「內山公路」台三線的丘陵地形來得更靠近內陸。全長三百零七公里的公路,更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附近一分為二。隔著近五十公里的南北兩段,穿搭統一的省道編號,逕自活在不同地景、風格與民俗裡。
那段近五十公里未開鑿的「斷層」,是以台灣公路史「人定勝天」及駕駛「快還要更快」的用路思維來開闢的,如何忍受多出來的舟車勞頓?走完一整趟,行走的里程數遠超過省道規畫的三百公里,著實繞了一大圈。於是,在追求高效率的蕞爾小島,產生了一種弔詭;如果要將台二十一線「紮實」完整走過一遍,從起點一路開至塔塔加後,必須往右拐入十八號省道,行走「阿里山公路」到山下,再從鄰近嘉義市區的高速公路交流道下至高雄,繼續踏尋那屬於同一身分的編號標誌。
歷史總在風起雲湧中以不同姿態重現它的身世,這條西部最靠近中央山脈的「縱」貫公路,從國家公園風氣興起,到時空變遷下國防政策,現在卻以新中「橫」公路之姿,在群山谿壑中展延開來。
一九七七年,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宣布新闢三條以玉山為中心,連結嘉義、南投及花蓮的公路。攤開地圖即可了解,三條接起才是道地的「橫」貫公路,現在的新中橫,只是當時其中一支——「水里玉山線」。
現任公路總局養路組組長吳鎮封,一九七八年進駐當時還未稱為新中橫的區域,他指出,當時水里玉山線起點,水里頂崁到信義神木村,大多為碎石路或日人開發的林道;神木村之後,一路陡升至兩千六百公尺的的玉山山麓塔塔加,便是他時任測量組組長帶領其團隊規畫新闢的路線。
沒有類似雪山隧道的鑽井技術、「人工」意志的勝利,最後凝化成一種曾經滄海的神情,並娓娓道來,「當時測量只能選在『冬天』及『早上』進行。山區夏天多毒蛇,下午易起霧,霧大時甚至一天只能規畫一百公尺。」吳鎮封在台北公路總局攤著地圖,描述往日艱險之際,我腦中同時回憶起採訪前的路線探勘:開著霧燈,沿著不曉得何時會掉落石頭的光禿山壁,驚心駛過的畫面。
然而調閱早期有關興建緣由的資料,也只以「加強東西部交流」寥寥數字註記。陸續採訪幾位當初開路的工程師,用「我聽說……」「有人講……」等不願證實但心照不宣的默契,或多或少提及當時新中橫與台二十一線,在國防部主導下肩負戰備道的功能。
隨著「漢賊不兩立」的時空消逝,當初劍拔弩張的兩岸情勢已不復見;同一時期,台灣也正接受自西潮引進的國家公園觀念,「政治」與「自然」時空先後揉合,間接放棄連接花蓮玉里與高雄三民的路線,最終演化成今日「一分為二」,「縱」走的「橫貫公路」。
環境培養出硬頸精神
歷史因緣一向悄悄被接起,又忽地斷裂。地處開發甚早的西部地區,扣掉台中境內與南投交界的起點不算,長三百公里的公路僅跨越南投、高雄兩縣,因此,從未接起的兩邊常得到一個印象:地處南投,試著向居民打聽有關高雄「台二十一線」的種種訊息,得到的不是靦腆的搖頭,就是一知半解的答案。
或許這反映出一個事實:西部有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南來北往,南投段與高雄段,同處群山環繞的地理位置,如非在地或有旅遊目地的遊客,以路途的蜿蜒,幾乎很少有人願意把它當作通往其他各地的運輸要道。地理條件的先天限制,難以清楚描繪印象,更甭提已經「分隔兩地」,卻要彼此「相互了解」的住民。
從南投段起點開始,一路至國姓鄉,眼前所見景象,並非出發前讀到的高山印象,由於盤踞腦海的新中橫印象太過強烈,以致沒有親身走過,很難說服自己,首先映入眼簾的,竟是檳榔樹盤據的連綿山谷。
沒有城市的經濟力量加持,台二十一線只能自力救濟,沿路型態大部分是農村經濟,檳榔在經濟起飛的八、九○年代產生大量需求,進一步促使農民紛紛放棄原有農作,改投靠這一「賺錢」行業。
國姓鄉民政課課長張文正,從小在國姓鄉北港村成長,提起北港村,或許少許人對它有深刻的印象,但只要說起「糯米橋」三字,跟新中橫一樣,馬上被賦予幾個鮮明印象:古蹟、颱風、建築特色。糯米橋矗立的北港溪流域,正巧也是台二十一線經過之處。
二○○四年的敏督利颱風,雨量一下來得太急,瞬間北港溪暴漲,挾帶強烈土石的溪水溢過橋面,把橋面路基沖毀,但底下的橋墩仍安全挺立在北港溪兩側。事後,開始有人嘖嘖稱奇這條橋的建築技術工法。他指出,一九四○年建造的糯米橋,是當初日本人運送木材的要道,離這裡不遠的惠蓀林場,也是當時殖民政策下,開發中部林木的其一據點。一九三六與三八年興建的南、北圳,開墾農田並引進灌溉水源,讓當時的北港村有「國姓鄉米倉」的封號。
從樟腦、稻米、香茅、梅子,一路轉成現在的檳榔樹,為了謀生,從終戰後到現在,不斷更替作物;於是,台二十一線沿線住民好似演化般,養成一種認命的「硬頸精神」。張文正細數早先父執輩從新竹、苗栗或台中東勢客家庄移居國姓,「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國姓鄉就種什麼」,即使現在農村經濟蕭條,也要不斷改變農業項目好順應勢頭,時代巨輪趕著他們,這幾乎沒得選擇。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台二十一線小檔案】
- 位置:北起台中縣東勢鎮天冷,南至高雄縣林園;其中,南投塔塔加與高雄三民間公路未修築,分為南北兩段
- 別稱:山岳公路
- 長度:約261公里(扣除未修築道路里程)
- 特色:最靠近中央山脈的縱貫公路。沿途地勢變化豐富,由北而南分為丘陵、盆地及高山,再往南則分為平原。日月潭、塔塔加、旗山老街皆為知名景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央山脈群峰包圍山中聚落,閩人的同富村、布農族的望鄉、久美村,因台二十一線公路而串連彼此生息。
[Not a valid template]↑ 如同崇山峻嶺間傳奇的夫妻樹,台二十一線隱匿太多人所未知的故事。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鄒族舉行祭典,部落孩童參與並重新熟悉自己的部落文化。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