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黝黑瘦削的司機詹姆士是來自緬北克欽(Kachin)山區的載瓦(Zaiwa)族。他的計程車也如同仰光街上的大部分車子一樣,是來自日本的二手車,到處都咔咔作響的車應該有二十年高齡了!在靠右行駛的緬甸,超過八成的車子方向盤卻在右邊,倒行逆施反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司機離開大街轉入一條小路,說車子需要「點心」,隨後找了一個路邊賣油的小販,買了一加侖汽油。在這裡,進加油站加油至少得加一萬緬幣(折合新台幣約三百元),但他沒那麼多現金,所以都是從機場載到客人後,進城路上順便加一下。「沒法吃『正餐』,僅能吃『點心』。」司機因為耽擱了我的時間而調侃自己。
二十一世紀初的緬甸經濟總體水平,反而比二次大戰前還低。二○○四年,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三百五十六美元,人均年收入更遠不及二戰之前的七百七十六美元。目前緬甸失業率達百分之三十七,最低工資為五十六美元,六千萬人口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生活在貧窮線下。
緬甸社會新氣象
我試著回憶十八年前最後一次拜訪這個城市的景象。其時車輛有限,交通甚是順暢,但這回竟在堵車,更訝異的是發現不少報童穿梭在車陣中兜售著報紙!「報紙唯一能相信的就是報頭上的日期!」這是早期所有緬甸異議人士對自身處於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一九八四》裡老大哥無所不在的處境,最貼切的回應。但政府在今年四月一日解除報禁後,就有十六家日報、二百家週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曾幾何時,翁山蘇姬仍是一個禁忌,離她被軟禁的住家幾條街前就有車馬擋路,軍警戒備森嚴,外國人更不可能靠近她的住屋。而現在單是市中心的翁山市場裡就有一堆小販,向觀光客兜售印有她肖像的T恤。
這個老城真的改變了,從高昂的飯店住宿價格,到充斥著嶄新進口車的街道,而因為道路拓寬與興建中的公共工程,市區堵車也成了常事。去年八月對外宣布媒體解嚴也是真的——多了一分繁忙,少了大部分拘謹與肅殺氣氛。我嗅出了這樣的新氛圍。
位於皇家園林的辛古塔拉(Singuttara)聖山上的大金塔仍是一樣醒目璀燦,九十八公尺的高度,鎏金的塔體,在仰光市地平線中獨占鰲頭。我依著當地人習慣爬階梯進去,仍然沒逃過售票員的眼睛,得去交外國遊客每人五美元的入門票。
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大金塔是緬甸難以數清的大小佛塔中最神聖的一座,來此朝聖是大部分緬甸人一生中最大的願望。據說塔裡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包括拘留孫佛的杖、正等覺金寂佛的淨水器、迦葉佛的袍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髮。我喜歡大金塔,當然不是因為它有至少七噸黃金包飾、鑲嵌著七百顆鑽石和寶石,或塔頂價值不菲的七十六克拉大鑽,而是寺中特有的詳和靜謐的氛圍。十幾年前我深深著迷,現在依然如此。
一群群觀光客來來往往,或是讚歎著它的華麗,或是端詳著信徒的至誠祈禱,我倒是喜歡赤腳踩在大理石地上的感覺,在溽暑的天氣中,自有一股鎮靜清涼的功能。
我一樣順時針繞了一圈,興致勃勃地看著大小佛龕前有人至誠頌經禱告,或志工排列成行拿著掃帚井然有序打掃地面。頌經文的聲音此起彼落。虔誠的氛圍是能傳染的,至少仰光這一方面仍然沒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樹身高大、樹幹粗糙的酸角樹在更的宛江兩岸相當普遍。在大樹的庇廕下,作為天然運輸孔道的河流,也是居民洗滌與戲水的地方。
[Not a valid template]↑ 更的宛江有四處危險水域,岸邊一整排的佛塔有保佑鎮煞的功能。
[Not a valid template]↑ 黃昏的更的宛江是孩童的遊樂場,也是最佳浴場。江畔小村前門靠路、後門臨江,便於泊船、取水和洗滌。
[Not a valid template]↑ 位於東部撣邦高原的茵萊湖,有為數約七萬依湖為生的茵莎人。茵莎人世代皆居住於湖中,扁舟於是成了重要的交通與運輸工具。
[Not a valid template]↑ 茵萊湖上的茵莎人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等植物聚集起來,覆蓋上湖泥,造成浮田。
[Not a valid template]↑ 設於茵萊湖的緬甸貓中心,主任昭蘇豢養著五十隻貓甸貓。原己消聲匿跡的緬甸貓,經由香港中國探險學會成功復育並引回緬甸。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