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經典》十五歲了!十六年前銜證嚴法師之命而來籌畫《經典》。是時,法師給的使命很是簡要:「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爾後,這十二字無時不於腦中盤旋,見證是媒體的本業,問題是誰的時代?是何種人?
就環境上而言,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並不是理想的出版經濟規模,但相較於港、澳、新、馬中文教育的客觀弱勢環境,台灣卻是相對的優渥。我們有著一定的藝文人口,即使一度在言論與出版上遭到嚴格的管控,我們還有著相對成熟的編輯、採訪人才。台灣拜島嶼之賜,在封閉的環境中,我們自行建構了小而自我滿足的媒體市場。但在八○年代解嚴之後,媒體的風起雲湧,成了百家爭鳴,卻競相迷失在大與新與變的零存整合的商業遊戲中,媒體的角色卻在政客與商人的染指下,成了一種工具,在我們還沒學會如何判斷媒體的資訊時,在媒體倫理尚未建構時,二十年後的演變,竟成了台灣亂象的源頭之一。
當然對媒體來說,人應是有挑選而願意閱讀的閱聽人,時代更應是閱聽人的時代。但這個命題如能成立,那是對媒體的內容與來源有著相對的判別與挑選,那應是成熟的文明社會讀者的假設前提。但如是相對於十六年前的台灣,雖是資訊極速往來的時代,除了廣播、電視與平面媒體,網路也成了新興的媒體,《經典》到底是要刊出何種報導?出刊以來的十五年,在面對以秒為準的電視,以日為始的報紙,以週為則的週刊,或是相同的以月為本的同行,及無所不在的網路,《經典》內容上的鋪排就成了日日的煎熬。
雜誌相對來說是一個小眾媒體,但其有的優勢是深度與專精。知識的傳輸與智慧的分享,這都是《經典》的報導與刊載的必要條件。「讓刊中一字一圖都是可永存的經典」是《經典》發行人王端正的發刊期許,《經典》一反其他媒體在政治與經濟的高度密集著力,批判與逐利的本質,反而召示「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的報導主旨,從台灣本土的史地書寫,跨國、越洲的深入報導,歷年來金鼎獎一再肯定,逆風高飛,《經典》已豎立起人文雜誌的品牌高度。
成就《經典》十五年,最得感恩的還是不背不離與日益增多的讀者群,我們知道閱讀《經典》的讀者一定是愛知樂智,知識與智慧才是源源不絕的永續動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