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什麼是真正的非洲?若以地理區分,除了早在古埃及時代就與歐、亞洲古文化接觸的北非之外,其他的非洲,因為黃沙滾滾撒哈拉沙漠,這道天然屏障,令漠南非洲,與漠北非洲成為兩個世界,特別是居住在漠南非洲的是黑種人。
由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居民以黑人為主,讓這片約兩千七百○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世界,幾占非洲三分之二的區域被稱為「黑非洲」(Negro Africa),也由於交通不便,唯有蘇丹境內的一段尼羅河可以以水路前往。
非洲人「既不能進步,也無法教育。」直到十八世紀,日耳曼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都還在其《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tory)一書中認為「非洲本土從未顯示出變化與發展過」。不過,恰恰相反的是,非洲不單單出現過璀璨的文明,更是你我的原鄉,學者指出,非洲的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演化成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除非再出現更新的研究,基本上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
交通上被稱為「地表最大疤痕」的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給陸路建設帶來不便,而多高原與斷裂帶又造成激流與瀑布,阻礙非洲內河航行,大西洋的風向與洋流則使西非難以逆風出海,形成長期的與世隔絕,當北非成為羅馬帝國屬地之後,由於受地理所阻,曾經出現在非洲的國家如東非阿比西尼亞帝國(衣索比亞),西非的迦納帝國、馬利帝國、桑海帝國,以及中非剛果王國,非洲人用自己的政治體制,克服自然氣候,在這片土地生活。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這麼形容。埃及絕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那贈禮就是寬約十六公里的尼羅河谷及開羅以下的三角洲,但在這綠洲上,居住了埃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而且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包括開羅、底比斯、孟斐斯等重要城市均位於尼羅河畔,「尼羅河上午乾涸,埃及下午死亡」,尼羅河堪稱埃及命脈。
北非除孕育偉大埃及文明,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也早就跟非洲息息相關。
除了《舊約》穿越紅海的摩西,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著名的埃及豔后等等,都是非洲歷史上的活躍人物,只是人們往往切割了這些文化與非洲的關連性。
等到埃及豔后死了以後,古埃及正式告終,埃及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但是在此之前,西元前八世紀,腓尼基人(Phoenicians)就在今日突尼西亞建立的迦太基(Carthage),就曾與羅馬互爭地中海霸主的地位。
泛非主義與黑人覺醒
此後,阿拉伯人在西元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在北非建立了「綠衣大食」王朝,直到十六世紀,非洲內陸並沒有受到外力影響。直到葡萄牙於一四一五年以消滅海盜為名義占領本屬於摩洛哥的休達(Ceuta)。隨著歐洲中古時代告終,文藝復興在歐洲開展,商業財富開始也成為追求的目標,為了黃金,葡萄牙開始沿非洲西海岸占領了其他島嶼。
十七世紀起,歐洲因為新大陸,而開始對奴隸的需求增大。因此各國設立更多的商站、貿易點,以販賣黑奴為主,甚至黑奴公司也出現,非洲殖民化開始增大。而在十九世紀末葉,非洲懷璧其罪,因其天然資源,遭列強瓜分豆剖,直到二次大戰前後,非洲的獨立國家只有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以及名義獨立的埃及。
在十九世紀末,也就是非洲幾乎完全成為殖民地之時,美國的非裔黑人布萊登(Edward Wilmot Blyden)呼籲讓黑人返回家鄉,成為泛非主義(Pan-Africanism)之父。第一個取得哈佛博士學位的非裔美國人杜波依斯(W.E.B. Du Bois)則號召成立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
二次大戰造成傷亡卻也削弱殖民者的力量,由此奠定了未來非洲殖民地相繼獨立的基礎。
非洲團結組織是非洲第一代獨立運動領導人,迦納總統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的構想,組織於一九六三年成立,總部設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h),其目標是完成去殖民化,確保各國主權的獨立完整,並團結非洲國家,以在國際社會中發揮力量。事實上,這並非恩克魯瑪的原始創想,其濫觴正是泛非主義。
泛非主義者想要建立一個類似美國的「非洲合眾國」,但非洲的殖民歷史,卻不利於非洲的統合。首先,非洲殖民地的疆界是歐洲列強於一八八四至一八八五年的柏林會議劃分形成。
這些殖民國並未將當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納入考量,僅在會議室中用尺規予以劃分,不但出現許多直條的邊界,更將許多不同文化、語言、宗教及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是敵對的族群,放在同一殖民地內,如奈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蘇丹、肯亞等,又將同一族群拆散,放在許多不同的國家境內,如索馬利人散布在英屬索馬利亞、義屬索馬利亞、法屬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和肯亞。
為達到去殖民化的目標,參與脫離殖民統治的非洲領袖又必須在既有殖民疆域內,鼓動民族主義情緒,以完成獨立建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非洲聯盟小檔案】
- 成立:前身為1963年5月25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成立的「非洲團結組織」。2002年7月9日在南非改組為非洲聯盟。
- 會員國:54國,除摩洛哥外(1986年退出,但享有其他會員國相等的優惠和權利)所有非洲國家。馬達加斯加(2009)、幾內亞比索(2012)、中非共和國(2013)遭停權
- 人口:約10億
- 面積:29,797,500平方公里
- 官方語言:除非洲各族語言外,還有阿拉伯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
- 總部:阿迪斯阿貝巴
- 重要機構:泛非洲議會、大會(主席由各國元首輪流擔任)、中央銀行、非洲法院、和平與安全理事會、非洲聯盟執委會(負責實際行政業務)
[Not a valid template]↑ 人類怕時間,時間怕金字塔。四千多年前的法老們,以舉國之力建金字塔,保存木乃伊。永生不可及,但吉薩金字塔群成為展現世人面前的永恆,亦留下了筆觀光財。 (圖片/達志影像/AP)
[Not a valid template]↑ 世人難將非洲與基督教聯結,古國衣索比亞卻被稱「黑色耶路撒冷」。十二世紀末衣索比亞王拉里貝拉(Lalibela)耗時二十四年,在岩石中開鑿教堂,其後因回教流行埋沒荒莽直到一九七七年重見天日。(攝影/王志宏)
[Not a valid template]↑ 馬利古城傑內(Djenné)為過去的跨撒哈拉貿易重鎮,觀其規模可想見當年商業鼎盛。傑內古城於一九八八年列入世界遺產。(圖片/達志影像/AP)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九六○年代起,我國派遣農耕隊前往非洲援助和指導非洲友邦農業,以固邦誼。經過我國農耕隊指導,甘比亞人民的蔬菜澆灌與種植技術有所提升。(攝影/王志宏)
[Not a valid template]↑ 經過DNA檢定身分後,盧安達種族淨空罹難者遺骸將統一埋葬於基加利種族淨空博物館(Kigali Genocide Museum)。圖西族死難者家屬在博物館中憑弔遭胡圖族屠殺的親友遺像。(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近年來非盟維和部隊在穩定非洲的區域和平上,已有所成。(圖片/達志影像/ REUTERS)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一○年起東非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三國持續乾旱,寸草難生,造成牲口大量死亡。(攝影/安培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