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空生巖畔花狼籍

撰文/王思熙

凡歷代知名禪師,都有「大死一番」的悟道過程。雲門文偃禪師當然也不例外。

雲門文偃禪師在嗣法雪峰義存禪師之前,曾經參訪睦州禪師。由於睦州禪師的道風強調「直指人心」,要人有「旋機電轉」的本事,平常接引學人總在學人剛剛跨進大門,便指著他說:「說!說!」如果不能立刻回答,便會被推出門外。

雲門初參睦州時,也遭遇同樣情況,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出門外,仍然無法悟出其中的道理。到了第四次,雲門文偃禪師實在不服氣,做好了準備,再度去叩睦州的門。

睦州問:「是誰?」
雲門回答:「是文偃。」
睦州才開門,雲門文偃便很快地跳進門檻,進到屋內。可是說時遲、那時快,睦州未等到雲門文偃雙腳落定,便抓住他說:「道!道!」

雲門正準備要說,就被睦州推出門去,並立刻將門用力一關,這時雲門一腳在外,一腳卻還在內,在門內的那隻腳被關合的門閫強力一夾,痛得不禁失聲大叫,就在此刻雲門文偃大悟了。

究竟雲門文偃禪師在這種受創情形下,悟到了什麼?為什麼平常思前想後,左參右參,都無法開悟,卻在腳踝遭到重夾,失聲痛叫時大悟呢?禪宗所說的「直指人心」就像是「擊石火,閃電光」,睦州尋常接人,要求「不假思索」立即反應,這種反應要像手觸火即縮,杵扣鐘即應,其間不容思考,不容擬議,所謂「擬思即乖」就是這種境界。雲門腳踝受創,致痛徹失聲,其間幾乎「間不容髮」,這是一種人體的反射本能。反射本能是人類最自然、最快迅、最單純、最沒被「汙染」的反應行為。禪師要追求的就是這種自然本能的境界吧!

三年後,雲門在睦州的指點下,前往雪峰義存禪師處尋求更深一層的突破。他一到雪峰處便問:「如何是佛?」

雪峰說:「不要說夢話了!」
雲門聽後若有所悟,便禮拜,並在雪峰處一住就是三年。雪峰一日問他:「你在這裡住了那麼久,有什麼見解和體會?」
雲門說:「我的見解和古今諸聖的見解,並沒有絲毫不同。」

意思是說:真理是唯一無二的,既然是無二,諸聖所見的真理和雲門所見的並沒有兩樣。表示雲門對自己的開悟是堅定不移的,是自信十足的。

再舉一則有關雲門文偃禪師的公案:有一次,雲門示眾說:「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
結果眾人啞口無言,雲門自己卻代替眾人回答說:「日日是好日。」

這則公案又代表什麼意思呢?「十五日以前不問汝」,代表什麼?「十五日以後道將一句來」,又代表什麼?其實「十五日以前」和「十五日以後」又有什麼不同呢?雲門為了破除「分別」,坐斷「千差」,所以先提出了「前」與「後」的相對概念,然後要大家「道將一句來」。而大家正被這個相對概念困惑時,雲門卻代替大家回答:「日日是好日。」換句話說,不管十五日以前,還是十五日以後,日子就是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只要無事掛心頭,明月清風,何等晴朗;日月如流,何等自在。

針對這則公案,雪竇禪師有頌云:
去卻一,拈得七;上下四維無等匹;
徐行踏斷流水聲,縱觀寫出飛禽跡。
草茸茸,煙幕幕,空生巖畔花狼籍,
彈指堪悲舜若多,莫動著,動著三十棒。

雪竇禪師這頌是要說明什麼道理呢?在雲門的公案裡,雲門原是要人「去粘解縛」的,如果不能體會雲門的苦心,還要在「十五日前」與「十五日後」作分別,無異又掉進另一思索陷阱,所以雪竇禪師才說「去卻一,拈得七」,事實上「上下四維」無邊無際,可說「至大無外」,還有什麼可以和它匹敵的呢?難道徐行就不會踏斷流水聲嗎?難道縱觀就能看出飛禽跡嗎?徐行不僅不能踏斷流水聲,恐怕還要聲上加聲;縱觀不僅不能看出飛禽跡,恐怕還要心上生心了。

接著雪竇禪師還用「須菩提岩中安坐,諸天雨嘆」的典故指出:「空生巖畔花狼籍」。要了解這句話的含意,必須先了解「諸天雨花」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須菩提岩中安坐,諸天雨花讚嘆。須菩提說:「空中雨花讚嘆的人是誰?」
只聽有人回答說:「我是天帝釋。」
須菩提說:「你為什麼雨花讚嘆?」
天帝釋說:「我讚嘆你善說般若波羅蜜多。」
菩提說:「我於般若未嘗說一個字,怎麼值得你讚嘆。」
天帝釋說:「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才是真般若。」說完又動天震地,花如雨般的散下來。

知道了這個典故, 大概就能體會「空生巖畔花狼籍」的真義了。須菩提的「無說之說」,天帝釋的「無聞之聞」,都無損真般若的或隱或顯。般若如如,無說之說才是真說,何必要有言句;胡餅無汁,何苦硬要從胡餅中擠出汁來。說到這裡,如果還有人落在意識中,還要向語句中求,那只好給他三十棒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