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知已
我們無法藉助一本書了解一個人,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熟讀一本心理學教科書,就可以看透天底下的芸芸眾生。
沒有一個人可以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除非我們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容許別人的進入。我們有權力選擇讓誰走進自已的心靈深處,但沒有權力期望每一個人都要了解我們靈魂深處的心地風光。
我們常常自作聰明,自以為是某某人的知心朋友。殊不知,我們不但不是別人的知已,甚至都不是自已的知音。我們不但沒有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連自已的心靈世界恐怕都沒有踏進一步。
不要感嘆「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既然我們從來就沒有開放過自已的心靈,又那來的知心友人。經驗不是告訴我們:要注入甘露,必先打開瓶蓋;要獲得陽光,必先拉開窗廉。我們不能期望在密閉的房間能有對流的新鮮空氣;也不能期望緊閉著門扉能常有知心的朋友造訪。
西方諺語說:「想要煎一個蛋吃,就必須先要打破蛋殼。」我們也要模仿那種語氣說:「想要獲得誠摯的友誼,就必須先要撤除心靈的藩籬。」我們確實有權選擇讓誰走入我們的心靈世界,但我們不能永遠把心扉緊緊關閉,這世界是如此的色彩繽紛,熱鬧非凡,又何苦自閉心扉,忍受那讓人寂寞的孤寒?
理性
這是一個既冷漠又激情的時代,也是一個既條理又紊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我們不知道要讚美理性好呢?還是貶損理性好?有人說:「理性」是使人類越來越冷漠的根源;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越來越疏離的罪魁禍首。
我們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是否合乎理性?但從現實社會的表象看,「一個人愈理性,與別人的關係就越冷漠;一群人愈理性,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就越疏離。」這似乎是人人可以感覺到的事實。
說來也相當荒謬,理性折磨了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又不斷創造理性,理性越來越大,人性越來越小,原本詩樣的人生就越來越僵化,越來越乏味。現代的人,幾乎沒有那一個人不強調「理性」,似乎「理性」就是人類美德的全部。其實,過分執著「理性」,就是不理性;過分強調「理性」就是藐視理性。
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這裏,公說的理,不是婆的理,婆說的理不是公的理,於是理就不是理,有理就是無理。所以,理性的被貶損,是緣於理性的被濫用;理性的被神化,是緣於理性的被扭曲。
科學家所說的自然法則,其實就是一個大理性。「自然法則」的特質就是無所不在,也無時不在。所以無須強調,也無法壓抑,不必護衛,也不容曲解。違反自然法則的,就是違反真理;違背真理的就是違背理性,而這時,這個理性,就不是一般人常掛嘴上並且自以為是的理性。所以,理性被過分強調了,真理就被扭曲了;理性被過分濫用了,人性就被埋沒了。
奸雄
《三國演義》早已把曹操畫上了「奸雄」的臉譜,影響所及,主控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曹操的評價與印象。
後世學者雖有不少人企圖為曹操的「奸雄」罪名翻案,想重塑曹操的良好形象,但因《三國演義》的情節絲絲入扣,描寫人物栩栩如生,教忠教孝,深入人心,有情有義的人性描述感人肺腑,書中對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容天下人負我」的平反言論始終難敵貶多褒少的主流觀點。
例如孫盛在《異同雜語》中,引《三國志》記載了曹操問許劭的一段話,相當可以代表一般人對曹操的評價。
太祖(曹操)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
子將不答。
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治世之能臣」是對曹操的恭維;「亂世之奸雄」是對曹操之批判,這句話應該是褒貶參半,其實「治世之能臣」固然是褒讚之詞,而「亂世之奸雄」看似貶抑,實亦褒揚,故曹操聽後才會開懷大笑。
許子將算是聰明人,他把曹操定位於「雄」字輩就是他的聰明處。
「雄」也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強人」;就是強人一等的人。不論是「能臣」,或是「奸雄」,曹操的才能強人一等,早被定論,無庸置疑。其實治世何需能臣,亂世那有奸雄,亂世的奸雄即是英雄,證諸史書不都皆然嗎?
英雄與奸雄,總在一念之間,只要仰俯無愧於心,進退有利於民,英雄也罷,奸雄也罷,就留待歷史去評斷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