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分和合】重生,以獨立之名 印巴孟三國裂變之路

撰文/方天賜(清華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前駐印度外交官)

間接近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的午夜零時,原本應該夜深人靜的德里街頭,卻聚集了黑壓壓的人群,空氣中洋溢著歡欣的氣氛。印度終於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重新獲得了自由。

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Nehru),正在發表「與命運有約」(Trystwith Destiny)演說,正式宣告了印度的獨立:「在午夜的鐘聲敲響之時,當全世界都在睡夢中之時,印度將為獲得生命和自由而徹夜不眠……。印度又一次站立起來了。」

尼赫魯的演說,瀰漫著喜悅與驕傲,卻也帶著一縷感傷。他向人群說道:「我們那些被政治邊界所分離的兄弟姐妹們,在這個自由來到的時刻卻不能與我們分享快樂。」因為,就在尼赫魯發表演說的十二個小時前,英屬印度的西北部,已刻意早一步宣布脫離英國殖民獨立,成立了巴基斯坦國。

解剖領土的蒙巴頓方案

這要追溯到獨立前的幾個月,英國派遣二戰期間戰功彪炳的蒙巴頓 (ViscountLouis Mountbatten),擔任管理印度的「副王」兼總督。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制定出英屬印度的獨立方案。這是一個極為燙手的山芋,因為印度內部早就為了獨立一事而爭執不休,零星的流血衝突也時有發生。

甘地(Mahatma Gandhi)、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主張成立一個大印度,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所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則主張「兩民族論」(two-nationtheory),認為英屬印度包含印度教、伊斯蘭教兩大宗教背景的族群,應該成立兩個國家。

蒙巴頓於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就任後,便立即與印度各派領導人進行晤談,他很快地得到一個悲觀的結論:如果不依穆斯林聯盟的主張,另外成立巴基斯坦國,則內戰將不可避免。在各方妥協下,蒙巴頓於六月宣布「印巴分治」的英屬印度獨立方案,也就是所謂「蒙巴頓方案」:以宗教為裁尺,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成立巴基斯坦國(包括今日孟加拉),其餘地區則成立印度。

印度及巴基斯坦雖然順利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但許多民眾並未因此感到喜悅。印巴分治的原則確定之後,印度境內的穆斯林及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因擔憂留在原居地,會淪為少數族群而遭到新政府的迫害,大約一千四百五十萬人懷著憂慮跨過邊境,連夜急忙帶著自己的家人與家當,投奔前往早已是「異鄉」的「祖國」,演變成一場獨立初期的人口大遷徙。

一位德里大學教授回憶道,在印度獨立初時,擔任軍職的父親,接到上頭發下的一張調查表,要他們選填獨立後想加入的國家。來自巴基斯坦的父親,毫不猶疑地填上巴基斯坦,把調查表交了上去,卻遭到長官的勸戒:「你是印度教徒啊,怎麼可能回到巴基斯坦生活?」父親於是在長官的力勸之下,將意向塗改成了印度。從此,與原來家鄉的巴基斯坦形同陌路。

諷刺的是,英屬印度雖然自豪以非暴力、非戰爭的方式爭取到獨立,但印巴分治引起宗教族群的猜忌與不滿,很快就轉化成了一場場衝突不斷的暴力相向。印巴分治的過程中,高達兩百萬人因此付出了生命。台灣的印度史專家吳俊才,在擔任《中央日報》駐印度特派員期間,就曾目睹印度街頭的穆斯林車伕,慘遭印度教徒攻擊而死。

痛心不已的甘地,形容印度的分割(partition)過程就像是一場「活體解剖」(vivisection),印度大地被一隻宗教解剖刀活生生肢解成兩個部分。

矗立在印度新德里市中心的「印度門」(The India Gate),巍峨高聳的大門上,刻滿了一萬三千五百名當年戰死於一次大戰的印軍士兵名字,如果也以這種刻名方式悼念那些在獨立大遷徙中的受難者,那還得額外增建一百四十八座的印度門,才足以裝填下眾多死難者們的名字。

傷亡同樣留給兩國社會與人民心中難以抹滅的傷痛,如果歷史的片段可以倒帶,回看這場大遷徙的發生,似乎災難並非不可避免,若當時的領導人們,能不急於達到政治目標而倉促推行獨立方案,更多一點顧慮民眾的感受和處境,或許犧牲者不用因此無故葬送生命。中華民國首任駐印度大使羅家倫,曾為此災難沉痛地落下一筆註解:「可憐的印度,任憑兩個老人(著按:尼赫魯及真納)在鬥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巴基斯坦小檔案】

  • 首都:伊斯蘭瑪巴德
  • 最大城市:喀拉蚩
  • 獨立日:1947年8月14日
  • 面積:880,940平方公里
  • 人口(2011):182,118,000(全球第六)
  • 語言:烏爾都語、英語
  •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97.0%)
  • 民族:旁遮普族(48%)、普什圖族(15.4%)、信德族(14.1%)、西萊基族(8.4%)、俾路支族(4%)等
  • 其他:俗稱西巴基斯坦

【印度小檔案】

  • 首都:新德里
  • 最大城市:孟買
  • 獨立日:1947年8月15日
  • 面積:3287,590平方公里
  • 人口(2011):1210,193,422(全球第二)
  • 語言:印度語、坦米爾語、烏爾都語、阿薩姆語、旁遮普語等22種官方語言及英語
  • 主要宗教:印度教(80.5%)、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耆那教(0.4%)等
  • 民族:印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坦米爾族(7.4%)等
  • 其他:英屬印度時期領土涵及今日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下緬甸、喀什米爾等地

【孟加拉小檔案】

  • 首都:達卡
  • 最大城市:達卡
  • 獨立日:1971年3月26日
  • 面積:147,570平方公里
  • 人口(2011):158,570,535(全球第八)
  • 語言:孟加拉語、英語
  •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89.5%)、印度教(9.6%)
  • 民族:孟加拉族(89.5%)、印度族(9.6%)
  • 其他:舊稱東巴基斯坦。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九四八年一月,印度獨立未滿週年,聖雄甘地卻亡於暗殺槍下。開槍的印度教徒懷疑甘地與英人共謀,導致最終印巴分治。(圖片/達志影像/AP)
[Not a valid template]↑ 印巴邊境的戍軍,高聳的誇張頭飾,正無聲地向彼此宣示著不容挑戰的國家尊嚴。(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苦難中獨立的孟加拉,仍在窒礙難行的紛雜水路中等待靠岸,孟加拉人盼望國家早日步上平穩之路。(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商旅絡繹的喀拉蚩街頭,舉目可視的阿語廣告招牌,昭示著巴基斯坦已然重生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家。(圖片/達志影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工作中的成年男性,每到朝拜時刻必須暫時放下工作,全體朝麥加方向膜拜。(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孟買證券行裡熱錢滾滾,但高價河景公寓底下,無家可歸的孟加拉人仍靠拾荒維生。(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孟加拉火車經常嚴重超載而誤點,尤其宗教盛典舉辦時刻更甚。一群趕赴祭典的穆斯林不顧危險攀附火車車頂,只為省下一筆車費。(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長期敵對的印、巴、孟三國,如今已在信仰分歧中嘗試彌合,期盼宗教的祝願與洗禮,能點燃南亞的和平曙光。(攝影/安培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