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119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月二日,我們驚悚地發現襲擊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納吉斯氣旋,數日內竟陸續劫掠了七萬餘的往生人口。但更令人震懾與不解的是,緬甸軍政府如何視人民生命如蜉蟻,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位,充耳不聞百萬受災人民的哭號,更百般阻撓國際社會的援助。而正當我們憂心並關心緬甸受災後續(慈濟基金會已於第一時間由馬來西亞與泰國等地,組志工團隊前往賑災),孰料,十二日午后在台北辦公室持續一陣輕晃後,遠在中國四川西北部的汶川竟傳出本世紀最大地震災情:相當於二十倍九二一地震的強度,受災面積是台灣的三倍大,而罹難人口至今已超出五萬人,未來需要安置的受災人口高達五百萬人之多。《經典》遂於第一時間派遣攝影記者蕭耀華隨著慈濟基金會,深入四川災區記錄勘災與援助。

前後十天,氣旋與地震,上天下地以不同形式接踵重創人們。但令人扼腕的是龐大的死傷人數,背後總有人禍的黑影。諸如緬甸軍政府的阻撓援助(遲至災後第三週,方才正式允許國外救援團體進入),或是四川震區的豆腐渣公共建築。天災+人禍,這兩章無法忽視的殘酷事實,代價是數百萬的破碎家庭!

今年初以降,國際糧價節節高升,上漲幅度之快,歷年罕見。於是因糧食不足與糧價過高,甚至引發搶糧或暴動之事,確已於世界三十餘個貧窮國家發生。但這股「糧慌」是否源自「糧荒」?從上世紀八○年代的衣索比亞大飢荒餓死百萬人之慘劇,當時早已了解,整個世界所生產的食物,是足夠所有人口食用,至於屢有所聞的局部飢荒,其實不在「患寡」,乃是「患不均」。《經典》本期在【糧慌】這個特別報導中也深入剖析,為何患不均?並重新探索台灣過去與現在的糧食政策。

另,本期的【大島系列】,我們重回塞普勒斯島,不同於二○○三年的北塞普勒斯報導,這回我們來到南塞普勒斯,如今南塞雖已成為歐盟之一員,政經情勢一片看好,相反的北塞仍被孤立,兩賽雖已重新開啟談判之門,但統一之期仍充滿詭譎未定的變數。塞普勒斯島上的南北恩仇,對台灣來講也可視為一面鏡子,或者更是一種啟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