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我上班的途中,總是得從林口台地進到台北盆地,沿著蜿蜒的山路,總可見到幾回碧翠的觀音山全貌,公路兩旁綻開著層層蓊鬱多層次的植被,這些亞熱帶低海拔的林相,一年四季不間斷地提供綠意,竟讓人以為世間本該如此,甚至多得讓人輕忽。約十年前開始盛行一個名詞:「森林療癒」,森林被誤定義為中高海拔的針葉林,而療癒一詞實是文宣上的溢美誇大形容詞,其原文therapy應是一個「療法」、「處方」。於是原先的森林療法,硬是被森林療癒取代,反而多點江湖術士之誇大不實感,令人半信半疑。實際上以台灣在亞洲名列前茅、超過六成的森林覆蓋率,尤當日本研究森林療法四十年,確認到森林兩、三天,減壓效果可維持一個月;德國醫生也開出森林處方箋;英國凱特王妃更是大力推崇森林處方的好處。我在想哪天我的診所醫生會開出:「你每週去走個三次觀音山步道」的處方箋?
家門口的水溝,三不五時傳來陣陣惡臭,溝蓋下也是蚊蠅滋生處,而每回颱風季節的堵塞淹水,也成了我們這代人回憶童年時嗅覺與視覺的共同記憶。《水啊》系列,當副總編輯陳世慧執意要寫汙水下水道這個題目,才發覺上述記憶似已不復見,但南部城市因著夏天登革熱的好發,電視上多的是衛生人員在南部城市的水溝噴灑消毒液的畫面,於是才了解因著汙水下水道的出現,在普及率超過八成與六成的台北市與新北市,水溝已逐漸消失了,空氣裡沒有水溝味的理所當然感,也就是一般的文明指數。汙水下水道可不是一個視覺型的報導,況且也因為汙水下水道泰半看不見,如何能讓讀者通盤且深入地了解,就成了攝影與美編的痛。當然這問題是台灣各級政府難言的隱疾,汙水下水道系統主要在於需要天文數字般的預算,對現今的開發中國家來講,任何執政者總無法大刀闊斧地興建,台灣也是如此經驗,於是除了雙北外,公共汙水下水道的普及離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仍有很長的距離。
《福爾摩沙拾遺》終於結輯了,資料的蒐集、採訪與撰寫者──藍柏(Lambert van del Aalsvoort)是繼《風中之葉》後與《經典》的再次長時間合作,也因為這位荷籍老友的堅持:「中國對於台灣社會的觀點,長期來始終忽視其國際殖民歷史。近年來西方史料的研究,或可容許一種更寬廣、更全面性的看法。」而他陸續在新書所採擷的「諸多關於富進取心的西方開拓者的典故,或能說明他們對於現今台灣歷史發展和國際身分所做的持久貢獻」。
《經典》咸信:看得見過去,才能預見未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