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中國古代文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取其松的蒼勁,竹的堅節與梅的傲霜美德。宋朝大文豪蘇東坡說「無竹令人俗」,想像那瓦屋二三落,翠竹四五叢,門前溪水潺潺,屋後遠山悠悠的田園景象,自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許多人在歲寒三友中獨鍾竹,這並非對松與梅有所偏見,而是因為翠竹本身就有一股出塵的飄逸與堅持。
鄉下人愛竹,不是因為文人所說的取其堅勁的節操。這些艱深的道理鄉下人不懂,也不需要去懂。鄉下人只愛竹的修長與招風、實用與韻律。
鄭板橋曾在他的墨竹畫冊題識云:
不是春風,不是秋風;
新篁初放,在夏月中。
能驅吾暑,能豁吾胸,
君子之德,大王之雄。
板橋真可說是竹之知已了,夏竹招風驅暑之妙,板橋娓娓道來,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竹身修長,竹葉茂密,迎風搖曳,不僅招風,而且生姿;不僅生姿,而且竹聲有如天籟,道破了大自然的韻律天機,給大地平添了悠揚旋律。
板橋是畫竹行家,也是賞竹行家,再看他怎麼描寫竹子的飄搖與舞動:
一陣狂風倒捲來,竹枝翻回向天開,
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
狂風倒捲,竹枝舞動。竹葉翻回,搖向左右,翻向天空,板橋寫具象,也寫抽象。舞動的具象翠竹,栩栩在目;抽象的掃雲掃霧,惚如真能掃去胸中的鬱壘與灰塵,這豈是甘於掃除區區的地上塵埃所能比擬。竹的美,在於它的修長與纖秀,在於它的清新與不俗。鄭板橋不論於畫、於詞,都常把竹石並舉,所以如此,自又有他的另一番領悟。他寫道:
竹也瘦,石也瘦,
不講雄豪,只求纖秀,
七十老人,尚留得少年氣候。
竹石雖瘦,但氣節嶙峋,看起來雖然不像老松盤根錯結般的雄渾,但質樸纖秀,自有一股溫文爾雅的書生氣息。難怪鄭板橋要效「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蘇東坡豪態,說出「七十老人,尚留得少年氣候」的豪語了。
「雨中聽竹知秋意」,固然很有詩情;「仲夏竹林讀書聲」也很有畫意。坐觀綠竹隨風搖曳,享受那種「忽焉而淡,忽焉而濃」的自在,體會「究其胸次,萬象皆空」的禪悅,讓人不禁要朗誦著:「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法身」的詞句了。此時此刻,胸中一片空寂,放眼望去,雲淡風清,不亦快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