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飽足的感覺,有時候只是一種心理感受。根據專家研究,人類通常在感覺吃飽前,實際上身體早已攝取足夠的養分了。會想再多吃一口,因一種怕餓著的憂患意識,或僅是一種貪欲,好吃還要再多吃一點,鮮少想到的是,好吃的東西可以多留一點給旁人。事實上,「資源的分配」鮮少出現在人類的飲食觀。
吃飽不是罪惡,但浪費是!尤其當我們知道全球的食物有三分之一是被人類浪費掉,而糧荒的議題又沸沸揚揚地同時搶奪著今日報章版面時,荒謬的強烈對比,引人深思。
《經典》三月號的【文明密碼】專題〈廚餘再發現〉、〈多素食 八分飽〉,從食物的盡頭與飲食的源頭,去探討人類對食物應有的取用倫理。
素食觀念的演化,從過去不殺生的宗教情懷,到今日減少地球碳排放的科學計量。雖然更多的人是為了自體健康而積極實踐素食,而「吃得少,活得老」,八分飽的飲食習慣,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地球的環境就是人類的共業,慈濟基金會證嚴法師提倡的「八分飽,二分助人好」即是一股正向的飲食潮流,其實為個人、為群體、為宇宙,都有著莫大的益處。
和平島(社寮)昔有古稱「聖.薩爾瓦多城」,多麼陌生的名字,但與同樣具有異國風情的「熱蘭遮城」(台南安平)相較之下,名氣顯然遜色不少。「北社寮南安平」,在台灣的大航海時代,此地更是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南北較勁的關鍵小島。
兩易其主,三遭毀夷,被湮滅的歷史陳跡,也使得古城始終沉默,在歷史的發聲,非得等到考古團隊的進駐,才略略引起世人的抬眼凝視。大部分人甚至還不知道台灣北方有這處方圓六十六公頃,僅過橋就可跨海進入的陸連島。
歷史論述有其弔詭之處,在艾力克.沃爾夫(Eric R. Wolf)所著《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提及相對於當時強盛的西歐各國,亞、非等國一群未受史家青睞的人,就彷如從未在這地球存在過。不獨世界史發生這樣歷史之眼的偏頗,即便在小小的台灣,也發生了大拼圖的小落角。
【島嶼島語】〈和平島的沉默與塵沒〉一文,為這蕞爾小島書寫了一段備忘錄,不論世人將之視為遺珠或敝屣,曾經存在的,是不應被遺忘在歷史之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