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人 回收物】熄而不滅 回收廢照明光源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火把到蠟燭,從油燈到煤氣燈,人類化黑夜為白天的渴望,亙古有之;但直到一八七九年,愛迪生以碳絲做成的電燈泡申請到專利,照明品質從此趨於穩定,人類,也才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限制。

只是說起電燈泡,所有人都知道是愛迪生的發明,但日光燈管?儘管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總計三點一四億顆(燈管也以顆計算)的照明光源年使用率中,日光燈的比例即達百分之六十二,與高效率小型日光燈CFL(Compact Fluorescence Lamp)的二十六點六合計將近百分之九十,遠超過白熾燈泡的百分之六點二,鹵素燈的百分之三點八,以及LED燈與其他光源的百分之一點四,然而我們對日光燈管的認識,從發明到原理,卻所知不多。

在美國作家伊旺.史瓦茲(Evan I. Schwartz)所著的《創造性能源——世界級發明的背後推手》(The Creative Fuel That Drives World-Class Inventors)一書,曾提及第一根日光燈管的雛形,大約於一八五六年間,由德國的一位玻璃工匠蓋斯羅(H. Geissler)所製作。那之後愛迪生雖也曾投入相同的實驗,卻因為當時他的白熱電燈泡已廣為流行,實驗因而終止;直到近八十年後,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康普頓(A. Compton),為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GE)提出了一個螢光燈的實驗結果,在玻璃管內充進一定量的水銀(即汞),管的內壁塗敷螢光粉,管的兩端,各有一個燈絲做電極;通電後,水銀蒸氣會放電,同時產生紫外線,紫外線激發管內壁的螢光物質,便可發出可見光。而因為螢光的成分與日光相似,所以螢光燈也稱為日光燈。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點擊圖片放大

[Not a valid template]↑為防止不慎吸入日光燈光內的有毒氣體,在所有的照明光源製造或回收廠中,工作人員依規定,都須配戴口罩。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本土品牌東亞照明,月產四百萬支直管日光燈。在製造流程的末端,工作人員緊盯每支燈管亮起的速度,確保MIT的品質無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