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人 回收物】拓荒 一粒種子生無量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今陳蕙民只要想起那場演講,當時內心那一股交織著感動、衝動與猶豫不決的複雜情緒,就彷彿仍舊在她的胸口翻攪。

一九九○年年底,陳蕙民接受慈濟的委員培訓。住在板橋的她,與幾位同屬台北縣的信眾,一同前往體育館聆聽證嚴法師《幸福人生》的講座。演講末了,如雷掌聲中,法師以一句「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作為最後的叮嚀,但隨著法師前腳離去,數百名聽眾跟著離席,空曠下來的體育館,卻像夜市般留下滿地的紙屑、塑膠袋、以及鋁箔包飲料等垃圾。

在那個年代,其實不只是一場公開活動後會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走向戶外,經濟成長所付出的代價——堆積如山的垃圾,被傾倒在每一條河川,也被偷偷棄置在人跡罕至的山林。

大家只知台灣錢淹腳目,卻對淹得比腳目高的垃圾視若無睹。儘管如此,每次想到要彎腰撿拾地上的紙屑、空鋁罐,對陳蕙民來說,還是難上加難。

出生於公教家庭的她,雖是長女,但家中的大小事,自小卻從不需要她操心。特別是垃圾,自她有記憶以來,更一直是父親專責的領域。

此外對花藝的喜好,使她早在考進地政事務所之前,就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插花老師。花朵的芬芳,花朵的美麗,怎麼樣也無法跟髒汙的垃圾聯想在一起。

但作為證嚴法師的弟子,師父的話不時縈繞心頭。只是唯有歷經過同樣掙扎的人才能體會,從「知」道到「行」道,心理上高築的那道銅牆鐵壁,卻是很難跨越的!

那一晚,就在陳蕙民挨著塞到爆的垃圾桶旁,來來回回走了三次,還是下不了決心時,證嚴法師在演講中所提及的另一句話:「人,總是太愛惜自己。」迸然湧向她的腦際。

顧不得自己沒戴手套,陳蕙民只憑著一股不知哪來的勇氣,就把一雙過去只用來插花的纖纖玉手,一把往滿滿的垃圾桶中鏟去。
「人都是這樣,只要有人帶動,其他人就會跟著做。」陳蕙民不去想那摻雜著穢物的垃圾,只著想師父的提醒。

看到她徒手把塑膠袋、食物殘渣、鐵鋁罐等分門別類丟進不同的袋子中,許多先前心理上也許跟她一樣猶豫的人,紛紛跟進。
沒多久,所有的垃圾全被塞進幾個鼓漲的袋子裡,只是好不容易停下來喘口氣,陳蕙民抬頭一看才驀然驚覺,之前自己只顧著撿,怎麼都沒想到,接下來該拿垃圾怎麼辦?

那個晚上,後來幸好有同為板橋區的鄭青輝,出面協助動用自家鐵工廠的貨車,把垃圾載到一個願意暫時收留的幼稚園裡放置,事情才得到解決。但一直到今天,陳蕙民只要跟當天也在現場的環保志工聊起這件事,還是會為自己的莽撞,感到既好笑又不好意思。

無論如何,慈濟的環保志業萌芽了。在證嚴法師的號召下,全台各地都有民眾悄悄開始了資源回收。但九○年代初期,民間環保運動雖蓬勃,政府腳步卻遲遲未能跟上,加上來自傳統「拾荒者」的質疑,拓荒的腳步,就有如想在荒漠中開闢一畦綠地般困難。

台中地區的環保老兵曾益冰,今年七十八歲了。一般人幾乎都很少察覺:他的左手是萎縮蜷曲的。原來那是在他十個月大時,因為燙傷留下的後遺症,但看他搬抬這些沉重回收物的身手,顯然,殘缺真的不算什麼,且在東大園區的環保站,每天還是會看到老當益壯的他,抽出六個小時做環保。不管是整理舊報紙,還是把琳瑯滿目的瓶瓶罐罐分門別類地收好,曾益冰笑著說,「這就是我養生的方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曾益冰的環保車就停住家附近,多年來鄰居早已養成習慣,會將回收資源自動投入。
[Not a valid template]↑ 開設美容院的陳阿桃,環保回收點就設在自家門旁。配合上班族作息,還特設「夜間環保」。
[Not a valid template]↑ 埋首示範紙類回收,陳金海一路走來,不改初衷。
[Not a valid template]↑ 高雄仁武鄉的八卦寮環保回收站,來自四面八方、背景各異的志工,為了相同的理念共聚一堂,攜手護地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