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扎西桑俄、孫敏
攝影/楊延康
喜馬拉雅山中的落日,如史詩般的壯麗。在雪峰與幽暗的天際間,一道明亮的縫隙在山脈上方延伸,猶如開啟的宇宙之門。通達天庭的陽光透過它照見遼闊無垠的高原,讓你的心與這蒼穹一道,變得透明、澄澈與寂靜。
在我們前方,隱隱有一支來自印度的旅隊亦行進在落日裡。他們之中有尼泊爾的國王和王子,有舊時古格國王的大臣和信使,還有眾多的吐蕃富有才華的梵語大譯師。隊伍的前面有三百名身穿白色長袍的衛士,騎著三百匹白色的馬,像一片吉祥的白雲。「幢幡音樂,悅耳歡目」,簇擁著一位騎在風翅馬上的長者,步入古格王國的腹地。那位白髮長者就是覺沃杰·阿底峽,十一世紀時對藏傳佛教貢獻巨大的高僧。
我們盡力追趕他們,雖然相隔了十個世紀的路程。夕陽透過車窗,照在扎西手中厚厚的書本上。書的封面與夕陽顏色相同,那是一本藏文的《尊者傳》。書的作者就在前方的旅隊裡,追隨在阿底峽的身旁。
進入札達天已黑盡,一座灰白色的迦當塔驟然闖入視線,讓人猝不及防便一腳踏入歷史。當年阿底峽到西藏時,隨身帶著他的上師賽朗巴的靈塔,那塔就叫迦當塔。「迦當」的意思是「教授佛陀的一切語言和教理」。托林寺周邊的塔群,就是賽朗巴靈塔的樣式。
很難想像藏傳佛教的回歸為何從吐蕃的西部開始?兩代古格國王何以執著於復興釋迦牟尼的正法,不惜放棄王位出家為僧,直至捨棄性命?
那個時代的古格王國,是印度大師們進進出出的地方。拉喇嘛益西沃不斷請來學識淵博的「班智達」,也派年輕的學生到喀什米爾學習。他從印度回來的學僧們那裡得知︰要釐清西藏衰落的佛教,必須請到阿底峽,他是印度的眼睛。
拉喇嘛益西沃兩次派人到印度,自己則在籌集黃金的途中被廓爾喀人俘虜。廓爾喀人提出要用與人同等重量的黃金交換人質,他要侄孫拉喇嘛絳曲沃放棄營救,把黃金拿到印度請回阿底峽。
興盛一時的王朝如今已灰飛煙滅,它的功德至今卻仍在利益著藏地眾生。一陣風從星辰閃爍的夜空飄落,穿過塔間,在空曠的象泉河谷上空流連,就像拉喇嘛古老的靈魂在梭巡他殘破的故國。他一定樂於見到我們,並與我們一道回望千年的蒼茫往事。
古格王國托林寺
清晨,推開窗戶,修復的托林寺就在河谷台地上的一片古塔廢墟間。寺院是拉喇嘛益西沃在公元九九六年修建的,曾經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有一百零八個拉康(大殿)和龐大的塔群,是吐蕃西部最大的寺院,最盛時期有五、六千名僧人在這裡學習和修行。
托林寺的靈魂是大譯師仁青桑布。他在少年時代就被拉喇嘛益西沃派到喀什米爾學習。在兩代拉喇嘛時期,他都是古格王國學問最高的羅扎巴。在藏語裡,羅扎巴的意思是大譯師。與普通的翻譯不一樣,他們是大學問者。仁青桑布一生中翻譯了一百多部佛經,是藏傳佛教新譯密乘的開山大師。
一進拉康瑪勃,我們便與這位偉大的羅扎巴相遇了。大殿後面黑暗的角落裡,一個玻璃櫃裡放著一些骨骸,說明上寫著是仁青桑布的遺骨。大譯師不曾料到,身後千年會被後學們拿來做展品。
為訪問托林寺我們準備了十四個問題,但很快發現是一廂情願。托林寺沒有格西(漢譯「善知識」),沒有堪布(藏傳佛教中最高學位),沒有阿底峽的傳承,甚至沒有了藏書。
眼下的托林寺,與其說是一個寺院,不如說是一個畫廊,一個價值連城的古代壁畫長廊,美得不可思議。佛和菩薩們優雅的坐姿,纖細的腰,還有河的神靈、火的鬼怪、君王的威儀,顯示著古象雄國的風格。
《尊者傳》說︰阿底峽在托林寺的時候,曾與仁青桑布在一座三重密殿裡翻譯和辯經。我們請教平措喇嘛︰三重密殿的原址在那裡?不曾奢望能有半點的痕跡留存。不料,平措直接把我們帶向一間土堆上的小屋。這居然就是原來的三重密殿──色康。色康的壁畫是用黃金描繪的。
傳記裡有這樣一個故事,仁青桑布礙於拉喇嘛香曲沃,才請阿底峽到托林寺作客,可他心裡並不覺得需要向阿底峽學習,他已經學富五車了。
剛見面的時候,他們的座位一樣高,都是九層墊子。然而,他們一邊談話,仁青桑布一邊抽出自己的坐墊,最後已經坐到地上了。仁青桑布成了阿底峽的弟子,那一年他八十四歲,阿底峽六十二歲。
那一天的黃昏時分,我們請寺院為阿底峽、為仁青桑布,為拉喇嘛益西沃和拉喇嘛香曲沃誦經。除了四位僧人外出,其他人都到了,一共五個人。空蕩蕩的誦經聲在偌大的紅殿裡響起,凋零而蒼涼。但這裡曾經迴響過數千人氣勢宏大的聲浪,它能穿透屋頂,震撼著象泉河的上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梵名Atisha,982-1054年),原名月藏,法號吉祥燃燈智,生於東孟加拉超越城。
公元十世紀後半葉,西藏佛教復興。應古格王國國王拉喇嘛益西沃之邀,阿底峽於公元一○四二年,以六十一歲高齡前往西藏傳法。先後到過阿里、寧錯、桑耶、拉薩的葉爾巴、盆域與聶塘等地。
阿底峽致力於重建藏傳佛教僧團、重申戒律與重闡佛教根本教義。於一○五四年,在拉薩的聶塘圓寂。之後弟子仲敦巴前往熱振,成為熱振寺主持,從此噶當派逐漸發展形成。
「噶當」之意為以佛的教誨指導百姓接受佛法。因其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在西藏有著廣泛的影響,除了衍生出教典、教授,與道次等三個支派外,公元十五世紀時,在噶當派之上建立起來的格魯派(俗稱黃教),將噶當派併入其中,又稱新噶當派,迄今為西藏流傳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教派。
[Not a valid template]↑ 托林寺附近村莊的孩子們,在河谷台地上的一片古塔廢墟間跳躍遊戲。阿底峽尊者的故事,於他們已如一則傳奇。
[Not a valid template]↑ 扎西站在托林後山的高崖上,其下山洞,是過去僧人修行處。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年一度的「望果節」裡,絡繹不絕的藏民揹著經書,手持青稞轉寺,祈求並感恩佛所帶來的吉祥豐收。
[Not a valid template]↑ 拉薩大昭寺頂,藏族婦女們手持工具義務修繕寺院。義務工作雖被視為功德,但更是對佛法虔信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