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旭
攝影/耿雲生
一條條田埂如同樹葉的葉脈一樣在山坡上張開,數千級梯田從村寨下面一直往幽深的山谷裡延伸,水、山、天,和村寨相接相連,眼前的梯田,被不停湧動、蒸騰的雲霧籠為一體,完美的形式,幾乎令人忘卻它是用以生產糧食填肚子的良田。
這裡是元陽縣南沙城的哀牢山,中國雲南省最著名的梯田分布區。許久許久以前,當哈尼族的祖先從遙遠的黃河中上游走到這一帶安身立命,便與大山融為一體,再沒有往別處遷徙。
對於山民來說,梯田除了帶來以稻作為主的糧食外,也帶給他們精神上的多重意義。
三十歲的李學昌,妻子白福珍比他大兩歲,加上家裡的兩個老人和一個三歲的女兒,他們一共有兩畝水田。
「還是種水稻的日子好過多了!」李學昌說道,由於孩子還小,他們下田插秧時都得將女兒帶上,放在田邊地頭好就近照看;孩子自小就跟田地、稻米接觸,了解辛勤勞作得來的稻米就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東西,秧田於是成為孩子的幼稚園和托兒所,為孩子完成最早的學前教育。
郭有才年四十二歲,一家四口同樣耕種著兩畝梯田,年產一千五百多公斤的稻米。
「那就是我們一家一年四季最主要的收入,吃飯、穿衣、蓋房、娃娃上學,全靠這兩畝田。」郭有才說。此外米糠可以做上好的飼料,稻桿可以用來蓋草房的頂、做牛的飼料。甚至於梯田還蓄滿水時,可以拿來養魚;水稻收割後,被放進田裡的鴨子,牠們的排泄物,則為土壤增添養分。
更重要的是,對哈尼族來說,梯田幾乎就是他們的一切。
農忙時期,要是有人的稻穀先熟,大夥就一起前去幫忙收割;本村寨或附近村寨的人家蓋房子、結婚、生孩子、辦喪事,眾人便以稻米,當作饋贈親友、表達自己心意的禮品。男人們在幹活的間歇,抱著水煙筒噴雲吐霧時,談論得最多的就是稻米的品種、長勢和收成;而女人們則在薅秧除草的同時,議論著s哪種米出飯多、吃著香。
自主的護水意識
對於這些山民而言,梯田稻作就是他們的生命、智慧,和精神的結晶。十數萬畝之數的梯田,卻沒有一座水庫,稻作的用水,完全得自於「天」。那十數萬畝梯田形成巨大的溼地,加之縱橫密布的河溪,為充分的降雨提供一個大型蓄水池,而山上茂密的森林,接納並涵蓄了豐沛的水分,以無數的泉眼、溪流、瀑布,為梯田提供源源不絕的水——紅河縣的阿姆山、麼索魯瑪大山、綠春縣的黃連山自然保護區,金平縣的分水嶺保護區,為哈尼梯田布下了一個小氣候,吐出無數的溪水,形成了密集的水系,滋潤著萬頃梯田。
郭有才家所在的甲寅鄉他撒村,共計有一千二百多戶農家,五千三百多位農民,全村的總耕地面積,達三千六百八十四畝,其中二千八百六十多畝是水稻田。由於地處海拔一千至二千多公尺的山坡上,水對他們的生產、生活,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他撒村就有一處當地出名的十二龍泉,其中六個建有精緻的石雕龍頭,另外六個是一般的出水口,一共十二道泉水,一年四季長流不斷。
據說安有龍頭的六個出水口為陽,另外六個為陰,陰陽和合,才能保證風調雨順。
我注意到,人們約定俗成地只在有龍頭的泉水下洗菜淘米,在沒有龍頭的泉水下洗澡洗衣。十二龍泉前面,還豎了兩根石柱,上面蹲有兩尊石雕猴子,也是一陰一陽。可惜人們已說不清它們的來歷和它們的功能作用。經過歷代整修,十二龍泉早已成了一個神聖之地。
類似的泉水龍潭在他撒就有十多處。這些泉水在雨季時水小,旱季出水反而大起來,似乎專為調節人們對水的需求。有水源的山上,生態植被都很好,不能砍山上的樹,不能動土。
近幾年,由於退耕還林的實施,大家都很自覺地上山植樹,由縣裡林業局提供耔種和樹苗,一些坡地得到了綠化,森林覆蓋面積有所增加,山頭也愈來愈綠,為大面積梯田的水稻種植提供了水源保障。
甲寅鄉政府的院牆上寫有這樣的標語:「少在牆角蹲,多在田間幹;少喝一斤酒,多買一斤肥;少一個文盲,多一個學生;少毀一片林,多綠一座山;少生一個娃,多添一份福;少砍一背柴,多改一個灶;少一些等靠,多一些奮發。」這長達數十字的標語,說明人們已有了一定的環保意識,有搞生態農業的基礎。
人們早就意識到,要保有他們的梯田,就要保護山上的樹木植被;破壞山上的樹木和植被,泉水就會受到威脅。如果說梯田就是他們的生命,那麼水就是生命之源。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烏雲壓境的天空,幾道不甘受縛的光束,突破重圍,照耀水田。瀲灩波光靜靜回映,一片寧馨美好。
[Not a valid template]↑ 哈尼族的住屋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架下通常養豬,上頭則擺放編織傳統布料的老式織布機。
[Not a valid template]↑ 昂瑪節最隆重的活動就是長街宴,百來張桌子排在一起,猶如一條長龍。
[Not a valid template]↑ 鬱鬱蔥蔥的大山裡,狀似蘑菇的屋子,一間間挨著坡地麕集。屋頂像蘑菇的哈尼族住屋,向來由村民協力建造,發揮互助精神的傳統。
[Not a valid template]↑ 物質匱乏,反倒讓山裡的孩子懂得惜福。在自製蹺蹺板與鞦韆上玩得不亦樂乎,樂天知命,是最可貴的財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