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一本難唸的《道德經》

撰文/王思煕

子《道德經》這本書名氣很大,但能讀懂它的人不多,因為這本書所要闡述的道理,跟我們一般人的思維模式大相逕庭,也就是不符合我們人類所謂的邏輯,大大違反我們所說的「常理」,所以讀起來讓人百思不解。

譬如老子《道德經》說: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固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如果我們把上述這段話翻成白話文,意思是說:
「虧缺的,反而會得到保全;曲枉的,反而會得到正直;低窪的,反倒能夠充盈;朽舊的,反而能得新生;少取的,反而多得;貪多的,反而會自我迷惑。所以聖賢之人,必是與道合一,做為天下人的典範。

不以自己的見解為見解,所以能看得分明;不以自己的是非為是非,所以是非反而能彰顯;不以自己的功勞為功勞,反而能得到功勞;不驕傲自大,反而會得到別人的敬重,尊你為長。正因為你不競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你競爭。古人所說的:『虧缺的,反而會得到保全』,這句話哪裡有半點虛言?這句話確實能夠與『道』合一,不以曲枉為曲枉的,天下便全歸屬他了。」

許多人看不懂《道德經》的原文,會怪罪《道德經》中的文字詰屈聱牙,是古人文言文的死文字,現在人看不懂。現在我們已經把古人死文字的文言文,翻成現代人能懂的白話文了,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了解老子所要表達的微言大義?可見我們看不懂老子《道德經》不純然是文字的問題,同時也是觀念的問題,思維的問題與悟性的問題。

現代人被人類原創且獨有的「邏輯」束縛太久了,跳不出慣性的邏輯思維模式,只要違反人類所認定的「邏輯」的,就會認為荒誕不經,認為難以思議而嗤之以鼻。

人類的邏輯思維具有很高的排他性,人類先把天地萬物畫分為二元或多元對立,然後建立起「非此即彼」或「此是彼非」的推論方式。而老子把兩個相對立的名詞,視為一體;把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統一在一塊。明明是山頂,他偏偏說山頂就是山谷;明明是少的,他偏偏說少就是多;明明是大的,他偏偏說大就是小;明明是有的,他偏偏說有就是無,這種違背人類邏輯推理方式的說法,當然會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大呼荒謬絕倫了。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學生問老師:「老師,你所掌握的知識比別人超出許多倍,可是為什麼你老是對自己的解答產生懷疑,老是說你還是愚昧無知?」

老師聽了後,順手拿起手杖在沙地上畫了個大圓圈,然後又畫了個小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代表我掌握的知識,小圓圈代表你掌握的知識。這兩個圓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我無知的部分。因為我的圓圈大,接觸無知的部分也大;你的圓圈小,接觸無知的部分也小,這就是我常常懷疑自己,常常認為自己愚昧無知的原因。」

要了解問題的真相,必須看整體,不能只看片段,知與無知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宇宙真相無所謂知與不知,不管你知也好,不知也罷,宇宙真相還是宇宙真相,只是人類往往犯了偏執的毛病,常常以自己所認為的知為知,以自己的是為是,於是彼此之間就出現許許多多不同的宇宙真相,人類也就在相互偏執中,相互撻伐,自我迷惑了。

所以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固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話的微言大義,不就是為了道破人類因所患的偏執毛病而帶給人類社會的無窮禍患嗎?

其實人類邏輯上的所謂二元對立,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知有多大,無知就有多大;富有多大,貧就有多大;巧有多大,拙就有多大,因此「大知若愚,大巧若拙」的處世哲學,成了老子所要教導大家的葵花寶典。古人所謂的「吃虧就是占便宜」的明訓;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塗」的箴言;《易經》中的「謙受益,滿招損」的名句,不都是在詮釋這個道理嗎?
今天我們社會之所以紊亂,就是大家「以自見為明;以自是為彰;以自伐為功,以自矜為長。」處處充滿「爭」的作為與言詞,大家只知道「爭」的好處,卻不知道「不爭」的妙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應如此。」青山為證,明月為鑑,古人今人來來去去,有如流水,紅塵滾滾,是是非非,蝸角虛名,利祿雲煙,誰智誰愚?誰弱誰強?誰能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深邃哲學奧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7則 留言

  1. Hans 說:

    文字簡單前人依閱歷而做解說
    隨觀者閱歷而有不同體會

  2. 少愷 說:

    道德經雖然用得是文言文,而且文字少而精僻,
    道盡許多真理,從古時候就這樣,看不懂的人就說
    它是玄談,胡說八道,經文就說是偽經,幾千年前是這樣
    幾千年後還是這樣,道德經字雖少,但需要咀嚼一翻,
    才能懂意思,不以自見去解文意,就可以深入透徹一番.

  3. 顧及然 說:

    謹提出個人見解如下:
    曲則全【萬物皆圓,旋出而歸,順勢轉彎必全】,枉則直【傾人之力,修以為用】,窪則盈【納百川,收民心,可與之生死無詭】,敝則新【樸實無華,蔽不新成】,少則得,多則惑【少私寡欲者足】,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一者,道也】。不自見故明【不執著,以納眾智】,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以開彰大業】,不自伐故有功【不炫耀表彰,功成弗居】,不自矜故長【不自大傲慢,能有所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誠以行全,全則歸之】。
    文言文涵意甚深, 無法盡以白話文詮釋, 故最好還是從其文從其言, 並前後對照(跨篇章), 較能理解及領悟. 另道德經的文意似源於易經的脈絡, 如能同時參考, 更能有所領會. 個人非常喜歡道德經的文體及內涵, 其中的很多道理真是不可言喻, 此篇曲全枉直講的是道由體起「用」的因應, 可與前篇的孔德唯道章相呼應, 要能理解其意涵, 必須先對「時空心物」與 道之「體」有所瞭解, 才能進入「用」的境界. 願此與同好分享及切磋.

  4. yoyo 說:

    推薦光慧文化出版的《道德經 老子演譯》淺顯易懂
    節錄抱一章第二十二前幾句僅供參考

    「曲則全。枉則直。」
    能夠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整無缺的。能夠容受冤枉的人,他的心性也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

    「窪則盈。弊則新。」
    能夠低心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是充盈圓滿。能夠忍受穿用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

    「少則得。多則惑。」
    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能得到。相反的,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其實是最迷惑的。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他抱持著心的原點--「佛性」,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

  5. 潛意識溝通師 說:

    我最近再讀這本書 說實在讀起來有點吃力

    很難全然了解固中道理的 有白話的嗎

    而白話是不是每ㄍ人ㄉ翻譯都不同ㄋ

    推薦我看詳細 容意明白的好嗎 謝謝

  6. 怡瑾 說:

    說得沒錯,尤其是在這個世代子不子、父不父甚至母親都不像母親了。
    而台灣的電視媒體也一再的揭人瘡疤冷血的報導事件卻缺少應該有的
    正義感及道德觀的宣導!還好有大愛人文志業之存在就如一股清流緩緩流入心間洗滌了人們的心靈。感恩大愛的存在,因為有您世界變得更好!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