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撰文/王思熙

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服臣十年之後,對官場黑暗諸多不滿,興起了罷官返鄉,歸耕田園之意。

他在《思歸行》一詩中,表達了對國家時局的不滿,對官箴不振的失望,對皇帝關心民瘼的質疑。諤諤之言,總是中肯難入耳,但也抒發了平民百姓發自內心的不平之鳴。

山東遇荒歲,牛馬先受殃;
人食十之三,畜食何可量。
殺畜食其肉,畜盡人亦亡。
帝心軫念之,布德回穹蒼。
東轉遼海粟,西截湘漢糧;
雲帆下天津,艨艟竭太倉。
金錢數百萬,便宜為賑方。
何以未賑前,不能為周防?
何以既賑後,不能使樂康?
何以方賑時,冒濫兼遺忘?
臣也實不材,吾君非不良。
臣幼讀書史,散漫無主張:
如收敗貫錢,如撐斷港航;
所以遇煩劇,束手徒周章。

就在這種無力兼無奈的心情下,鄭板橋下定了決心,決定返回江蘇興化的家鄉與「雲雁為伴」和「雨鶴謀梁」,過他那種「眼不見為淨,耳不聞不煩」的耕讀晚年。他說:

臣家江淮間,蝦螺魚藕鄉;
破書猶在架,破氈猶在床。
待罪已十年,素餐何久長。
秋雲雁為伴,春雨鶴謀梁;
去去好藏拙,滿湖蓴菜香。

十年宦海浮沉,他看見了官場的黑暗,也體會到孤臣的無力回天。為了不落個「尸位素餐」的罪名,只好罷官歸去,甘心嚼食那滿湖的蓴菜香了。

人生在世,總不免有許多的無力與無奈:
對國內亂局的無奈;對道德沉倫的無奈;對族群對立的無奈;
對藍綠對決的無奈;對師道不尊的無奈;對價值錯亂的無奈;
對功利盛行的無奈;對詐騙猖獗的無奈;對事與願違的無奈等等。

在諸多無奈的同時,接踵而來的是無語問蒼天的無力與無望,明知政治亂局會斲喪國力;明知族群對立會社會不安;明知功利盛行會人情炎涼;明知道德淪喪會善惡不彰;明知師道不尊,會失去典範;明知藍綠對決,會衝突不斷,但政客們仍然為了攫取政權,不顧善良百姓的吶喊,作殊死戰;仍然為個人的名位私利,不顧小老百姓的疾苦,強取豪奪,不擇手段;仍然為了贏得選舉,不顧族群和諧,一而再,再而三地離間撕裂,鬥爭不斷,沉默百姓,有口難言,只好無語問蒼天了。

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意思是說,人之有過錯,往往都是出於自私的心態,所以黨同伐異。

為了黨同營私,所以心胸狹隘了;為了伐異排他,所以權謀產生了,人的過錯就在黨同伐異中不斷地強化與深化,彼此之間的仇恨就不斷地加劇與擴大,終至民怨四起,民生凋敝,國家不待敵人攻伐就因自己內部的相互傾軋而敗亡了。

只要能察覺到這種黨同伐異的過失與弊端,力矯狹隘自私的心態與作為,社會就能回歸秩序,人民就能獲得和諧,弱勢群族就能獲得關懷,全體老百姓就能獲得安居樂業,受苦受難的蒼生就能得救而安,這才是大智、大仁、大勇的表現,才真正知道什麼是仁者的真諦與內涵。

孔子也曾在評論甯武子這位衛國有名的大夫的為人與表現時說:「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意思是說:在國家一切步入正軌時,甯武子就把他的智慧與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當國家陷入混亂無道的時候,他就裝聾作啞,明哲保身,表現得愚昧不堪的樣子。

孔子對甯武子的這種表現,最後的評語是:「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我們不知道這句話究竟是褒還是貶,我們只知道當國家步入混亂失序時,大多數人都會為了明哲保身,對政局昏暗故意裝聾作啞,看似大智若愚,其實是姑息養奸,只會加速國家的混亂與社會的失序。

人民的長吁短嘆,有識之士的無奈、無力、無望,不僅是出於不忍聞、不忍言的心情,或是出於不想聞、不敢言的心態,都應是「愚不可及」了。

鄭板橋的「摘去烏紗帽,回歸田園樂」,或許也是這種「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的心理作祟吧!這可就是人民百姓的悲哀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