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系列】新石器時代 印尼西巴布亞

撰文/田哲榮(經典雜誌編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心,不要被食人族吃掉喔!」這是在前往新幾內亞(New Guinea)島之前,最常縈繞在我耳邊的玩笑話。似乎紐幾內亞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啊,那裡有食人族。這玩笑開得讓人汗毛直豎,但樂觀地想,這句話的幽默感或許正奠基於「現今的紐幾內亞人早已不吃人肉了」的現實吧!否則聽到這種話,驚聲尖叫都來不及,誰還笑得出來?

對多數台灣朋友而言,不知道新幾內亞在哪裡的占大多數。其實,攤開世界地圖,新幾內亞並不難找,它就在澳洲的正上方,像一朵專為澳洲遮擋烈日的浮雲一樣飄在太平洋上,東西長南北短,和台灣的身型恰好相反。不過,面積卻比台灣大多了,身為世界第二大島、南半球第一大島的紐幾內亞,總面積七十八萬六千平方公里,若把它比喻作一只購物袋,裡面足以裝滿約二十二個台灣。

這座大島上現今飄揚著兩面國旗,土地以中間為界剛好分成左右兩半。左邊是印尼的領土,右邊則是獨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屬於印尼的那一半,又分成巴布亞省與西巴布亞省兩個行政區,但一般統稱為西巴布亞(West Papua),舊名為伊里安查亞(Irian Jaya)。

和福爾摩沙一樣,巴布亞也是源自葡萄牙人的命名。巴布亞一詞是馬來文「蓬蓬頭」的意思。十六世紀時,葡萄牙航海家無意間「發現」了新幾內亞島,由於島民髮質又卷又蓬,故將之命名為「蓬蓬頭之島」;相較之下,被稱作「美麗之島」的台灣,或許還優雅一些。

對西巴布亞的想像,最初是透過一名在當地叢林生長的白人女子所書寫的《來自石器時代的女孩》一書。在作者筆下,那裡有危機四伏的叢林、裸體的原住民、疾飛的箭矢、多樣化的寵物(她養過的包括蜘蛛、鶴鴕、樹袋鼠、斑袋貂等),以及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像是把往生親人的屍水逐日抹在身上以示慎終追遠)。

直到踏上那塊傳說中的熱帶叢林之前,關於西巴布亞的印象,始終停格在書中所述的一九七○至八○年代,那一個充滿野性的原始世界裡。

猶如台灣的中央山脈,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西巴布亞,陸塊中央也綿延著一條背脊般長達六百四十公里的茂克(Maoke)山脈,走向呈東西橫向,其中不乏海拔四、五千公尺的高山。全球七頂峰之一的卡茲登茲峰(Carstensz Pyramid, Puncak Jaya)就位在這條山脈上。巴利恩(Baliem)河所流經的巴利恩谷地,則是這條山脈中最肥沃的谷地之一,而海拔近一千六百公尺的瓦米納(Wamena)就坐落其間。

原始叢林生活哪兒去了?

步出瓦米納機場的中午,天氣晴朗,身邊吹過的風涼爽而乾燥,空氣中沒有一點屬於熱帶的悶熱潮濕,氣溫大約只有攝氏十五、六度;遠方的清真寺透過擴音器,傳來陣陣呢喃的《古蘭經》文,離我們較近的建築物,則是一幢屋頂聳立著十字架的天主教堂。

車窗外,雙線行駛的柏油路面上三輪車川流奔馳,走在車道兩旁碎石子路上的人,大多是皮膚深黑、赤腳的原住民。

原先以為內陸的瓦米納,基礎建設應該不佳,沒想到小小的鎮上銀行、超市、藥局、餐廳、雜貨店樣樣不缺,就連從機場到民宿短短五分鐘的車程之間,都算得出有三台ATM提款機滑過眼前。

更令人詫異的,是瓦米納的物價。一瓶小罐礦泉水要價約台幣三十元;一個漢堡約台幣一百元,幾乎樣樣都比台灣貴。民宿主人培班說,這裡所有的物資都要從首府加亞布拉(Jayapura)「空運」過來,本來就不便宜,現在隨著飆升的油價,當然漲得更兇。

但是環顧四周,盡是衣衫破舊、沒鞋可穿的原住民,我深感疑惑:這麼高昂的物價,他們怎麼承受得起?「所以他們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自己種食物,有多的就拿到市場上賣。」培班略帶同情地說。再不然,就是來自觀光收入,像是抵達瓦米納的第二天,我們赴吉威卡(Jiwika)村拍攝木乃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車子剛駛進村口,村民們通風報信的口哨聲已此起彼落,猶如在打著「肥羊來囉」的暗號。穿戴傳統服飾的頭目見我們停車,立即走過來「談價錢」:入場費每人約台幣一百元,把木乃伊搬出來費用約台幣三十元,拍照費約台幣一百七十元;如果想拍攝頭目外的其他人,再另外以「下」計費,每按一「下」快門就要給畫面中每個人各約台幣十五元。換言之,每拍攝一張畫面中站著八個「模特兒」的照片,就要付出約台幣一百二十元的代價,以此類推。

我觀察到,有一位我們下車時還穿著T恤的女士,五分鐘後已經「換裝」完畢,上身赤裸、僅穿草裙的她,已擠入等待被挑選拍照的人群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資本主義之間的微妙關係,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是運作。

現代化的洪流或早或晚,都將沖刷與改變世界每個角落,居住在這座大島上的人們,終究也無法置身事外。但在此之前,他們確實因為崇山峻嶺的屏障,維持了數萬年石器時代的生活。

南島語族的遺憾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距今四萬年前,西巴布亞沿海地區已經有人類定居,據推測應該是從東南亞經過印尼群島,逐島推進至此。這些人登陸後不久即分散到各地,經過一萬年的繁衍與遷徙,才到達西巴布亞寒冷的內陸高地。儘管這裡深處內陸,但由於活躍的火山活動為地表注入豐富的礦物質,加上三千公釐以上穩定的年降雨量,因此,這裡曾是人口稠密的糧食生產區。

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源於台灣的南島語族,挾著高超的航海技術與武器浩蕩前進、所向披靡,幾乎占據了西巴布亞四周的所有島嶼,就連西巴布亞的北海岸與東南海岸也不例外。但由於受到高達四、五千公尺群山的阻隔,擅長航海的南島語族也只好就此止步、望山興嘆,這也是西巴布亞能在西起馬達加斯加、東達復活節島這片浩瀚的南島語族版圖中,成為少數保有自身獨特文化及語系,沒被南島語族消滅或同化的原因,這裡是自成一格的巴布亞語系世界。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群山隔絕將原住民切割成許多小群體,因此幾乎一半以上的巴布亞語系,都只有數百名的使用者。在這個破碎的小小世界裡,戰事頻仍、殺戮不斷,每個社群多半將精力花在抵禦外敵,數萬年如一日,複雜的冶煉技術和書寫系統根本沒有形成的基礎,外界的新技術與新觀念也無法輸入。這也是直到十九世紀歐洲傳教士深入之前,此處始終停留在石器時代的原因之一。

傳教士在西巴布亞,已經有一、二百年的宣教歷史,現今的西巴布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基督徒或天主教徒,這在伊斯蘭教當道的印尼相當罕見。在宣教組織「航空宣教使團」(Mission Aviation Fellowship)工作的琳達,就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三十一歲的她在瓦米納土生土長,母親是一位華裔傳教士。

一九七二年,琳達的母親在瓦米納成立了一所名叫「彩虹」的孤兒院,專供十八歲以下的原住民孤兒安身。我們來訪的午後,孩子們安靜地坐在磨石子地板上,一見到我們走進房間,立刻口唱詩歌、手打拍子表達歡迎。

我握了幾雙院童的手,一律都是冰涼。物資與經費的短缺,使得他們即使在十幾度的氣溫中,也大多只有短袖衣褲蔽體,年紀較小的,臉上多半掛著兩行黃色鼻涕;八個床位的寢室,通常得擠下十到十四人,夜晚也僅有薄薄的毛毯可以禦寒,紗窗破了幾個大洞,蚊蟲隨時恣意進出,有些床鋪甚至破舊得連床板都沒有。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框,斜斜灑進他們闃黑的寢室,中午放學回來後,沒有桌椅的他們,多半趴在床上或蹲坐床緣寫功課。

嚴格說來,孤兒院也是現代化的產物,在西巴布亞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並沒有孤兒院的概念與設施。院內社工人員伊塔說,「當地傳統文化中,沒有母親的孩子就形同孤兒,父親大多不負養育責任,而這裡的院童多數是因為母親身亡後,被父親送來。此外,還有一些是不見容於部落的私生子,以及雙胞胎。雙胞胎在原住民眼中是邪惡的化身,他們頂多只留養其中一個,任另一個自生自滅。」

寢室斑駁的牆壁上,耶穌的聖像以悲憫的眼神俯視一切,身後的光環正隱隱發光。另一面牆上,貼著一張印尼文的打掃工作分配表,琳達自豪地說,「在這裡女男平等、大家一視同仁都要分攤勞務。」乍聽之下,並不覺得有何稀奇。直到幾天之後,隨著在荷蘭社會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攻讀碩士的娜曼,踏訪「比較原始」的原住民村莊後,我才知這裡的性別關係原本是怎麼回事。

娜曼是出身蘇門答臘的印尼人,正著手進行丹尼(Dani)人教育狀況的田野調查,丹尼人是巴利恩河谷人數最多的原住民族之一。就整個西巴布亞而言,儘管原住民的族數沒有精確統計,但從現存兩百多種以上的語言來推斷,數量絕對遠超過台灣的十三民族。

抵達丹尼人居住的庫利馬(Kurima)村那一天,陽光慷慨,天空是接近無限透明的蔚藍,遠方山巒連綿青翠,偶有雲霧穿梭其間。走進丹尼人聚集的傳統市集,玉米、番薯、山芋、胡蘿蔔、柑橘、香蕉、花生等農產就地鋪展,琳瑯滿目,蹲坐一旁等待生意上門的都是婦女,有的肩上還扛著小孩。男人們呢?多半聚集在木頭搭建的棚子內,聊天抽菸。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西巴布亞小檔案】

  • 位置:印尼最東邊的省分,東部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相接,南部隔著托列斯海峽與澳洲北部遙望,與東部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組成的島嶼面積僅次於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二大島。
  • 面積:421,981平方公里
  • 首府:加亞布拉
  • 地形:平均高度1600公尺的東西向群山遍布全島,全年溽熱潮濕,是全世界至今仍不斷發現已絕跡與新物種的區域。
  • 人口:約200萬
  • 族群:主要原住民為美拉尼西亞人,非原住民以武吉斯人、爪哇人與華族為主。
  • 宗教:51.2%基督教、25.42%天主教、23%伊斯蘭、2.5%其他宗教。
  • 語言:官方語言印尼語,其餘有多達200至700種巴布亞與南島語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吉威卡村酋長展示超過兩百年的木乃伊,那是族裡死去的戰士。
[Not a valid template]↑ 手握長矛的納亞克戰士在文化節中展示祖傳的武器。
[Not a valid template]↑ 以部落間不同族群的殺戮場面為情境的模擬戰爭,試圖還原祖先的英勇故事。過去,戰士們除了為爭奪土地而戰,也為爭奪心愛的女子與牲畜而戰。
[Not a valid template]↑ 原住民在瓦米納市場販售自耕蔬果與手工藝品;小雜貨店的所有貨源幾乎仰賴外地空運,價格比印尼其他省分都還要貴。
[Not a valid template]↑ 年輕族人大多選擇走出叢林,投入造橋鋪路的勞力工作,賺取微薄薪資。
[Not a valid template]↑ 雅利族與拉尼族戰士以全副武裝和一身講究的髮飾與彩繪,粉墨登場。現代化的便捷影響,已使得許多原始妝點素材被捨棄不用,例如塗抹臉部和身體的植物顏料已由牙膏或更便利的顏料取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2則 留言

  1. 田哲榮 說:

    就筆者所見,那裡幾乎多是父系社會。
    無法答覆您的問題,請見諒!
    建議您,不妨再向其他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請教。。。

  2. 黑老大 說:

    請問印尼西巴布亞有沒有母系社會系列的書呢˙˙˙˙˙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