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鄰亞洲】恨火淬礪、努力變臉的城市 漢城,整型中
汝矣島上的大韓生命63大廈高聳在碧藍的天際,一旁漢江公園裏,頑皮小童正試著突破繩圍攀向頂端。從經濟破產到文化輸出,韓國的崛起有近乎戲劇性的變化,在奧運、世足之後,漢城更彷如鍍了一層金,不可同日而語。
汝矣島上的大韓生命63大廈高聳在碧藍的天際,一旁漢江公園裏,頑皮小童正試著突破繩圍攀向頂端。從經濟破產到文化輸出,韓國的崛起有近乎戲劇性的變化,在奧運、世足之後,漢城更彷如鍍了一層金,不可同日而語。
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後,南、北韓政府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從此,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原本同文同種的國家不僅分裂為二,數百萬韓國人民,也因政治因素而被迫隔離。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雙方關係卻有解凍的跡象,過去彼此的仇視,似乎已經為對話與修和替代。
應該沒有動物像台灣犬,牽引出如此多人的往日情懷。並在對牠付出愛心後,獲得了忠誠不二的回報。也因這些人的關心與努力,在洋狗與雜種狗充斥的環境中,台灣犬殘存的原始血統,始有保存下來的縫隙。
在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的「二○二○宏願計畫」中,吉隆坡的發展相當具有代表性意義。行駛於吉隆坡市內的輕快鐵,看似便捷摩登,背後的問題卻不如眼前風光。馬國的宏願計畫顯然還有進步的空間。
在舊麻六甲,中國式建築仍保持原樣,人們依然以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穿梭在一排排古老的廟宇與民宅之間,發掘深藏在小城內的歷史遺緒。半島西南部不僅蘊含了馬來西亞的過去,也是今日的心臟地帶,以及產業發展的未來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