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安培淂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翻譯/林金源
伊莉莎白讓家中唯一的水龍頭隨時開著。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一處被稱為「應許之地」 (Land of Promise)的魯邦彭加廓(Lupang Pangako)的地方,大多數家庭都缺水。
「只有在晚上或一大早,有時二點鐘、有時四點鐘,家裏才接得到自來水。夏天時甚至並非每天都有水。」伊莉莎白一家八口,必須整天豎起耳朵,即使睡覺時也不例外。
水聲一響,伊莉莎白家必須有人醒過來,以各種可用的容器貯水。如果有衣物該洗,他們必須立刻動手,否則貯備的水會不夠用。
從天堂到垃圾場
「最好在有水的時候洗衣服,那通常由我丈夫負責,因為現在只靠我一個人負擔家計。我不能整晚醒著,等著洗衣服,那樣我會沒有力氣上班。」
伊莉莎白是家中教育程度最高者,她很幸運,曾在地方政府當社工,如今她在離家半小時路程的公立學校教書。
她必須靠每月七千披索(一披索約兌換零點五九四元新台幣)的薪水來養家活口。不過,按「應許之地」的標準來看,她的待遇算不錯了。
她的長女莎爾薇目前也在工作,努力積攢微薄的薪水,當作大學學費,她相信更高的學歷能帶來較好的機會,她決意在二年內存下足夠的錢。
伊莉莎白家住在「應許之地」,十年不到,這裏的人口已經從數千人暴增到一萬五千人。「前任政府承諾安置無業與低收入戶,應許之地因此得名。我們還沒支付建地費,因為政府尚未決定土地價格。但再怎麼說,即使地價極低,我們目前都付不起。」
八○年代初期,伊莉莎白一家人從馬尼拉東南方遙遠的沙馬(Samar)離島的村莊,遷到馬尼拉市區尋求發展,後來因為房租太貴,只能接受政府建議,遷入「應許之地」。
但「應許之地」根本不是天堂!因為它位於馬拉尼最聲名狼藉的地方──柏亞塔斯(Payatas)垃圾場。
一九八八年伊莉莎白家遷入時,垃圾場只有目前的十分之一,四周也只住了一千人左右。隨著愈來愈多菲律賓貧窮省分
的居民移入馬尼拉,「應許之地」就變成市區少數幾個低房價地區之一。
雖然多數人不願意住在這個馬尼拉最大的垃圾山附近;但事實上卻有人無畏於如此不良的居住環境,不顧一切地住進來,並且不以為恥。他們後來多成為拾荒者,完全仰賴垃圾維生。
垃圾場的體積和「應許之地」的人口與日俱增。到了公元兩千年,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的垃圾場,高度已經超過五十公尺。
垃圾場坍塌壓死二百餘人
同年,一件可怕的意外事件,使柏亞塔斯垃圾場聞名全球──由於豪雨不斷,高聳的垃圾山坍塌,壓毀貧民房舍,埋葬二百多條人命。
這令菲律賓政府相當尷尬,後來下令關閉垃圾場;此舉引發當地居民的憤怒與抗議。畢竟,關閉垃圾場對政府而言,只是臉皮問題,但是對當地居民而言,卻是肚皮問題。政府不得不更改決定。已坍塌的垃圾山依舊禁止進入,一旁則堆起新的垃圾山。在受更多規範的情況下,當地居民可以繼續拾荒。
後來,政府成立特別小組,負責垃圾場安全。堆放在新址上的垃圾數量則受到管制。拾荒者被編制成九組,輪班在垃圾場裏搜尋可回收資源。
安全人員嚴格監控在垃圾場上活動的人,當然也包括像我們這樣的訪客。我偕同伊莉莎白一起造訪柏亞塔斯工作小組(Payatas Operation Group)的辦公室。
「那件慘劇發生之前,我們向來不查核進到新垃圾場的人。現在為了安全著想以及為了國家尊嚴起見,我們必須驗明身分。我准許你在垃圾場附近走動,但請你記住,不要拍下會令我們國家以及垃圾場拾荒著感到尷尬的照片。」柏亞塔斯工作小組組長賈米爾,告誡我必須謹守新垃圾場的規範。
在出發前往這座被當地人戲稱為「冒煙山」的垃圾場之前,賈米爾在他的辦公室為我簡述柏亞塔斯的歷史和景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由於曾發生倒塌致死慘劇,政府後來增建這座新的垃圾場,並訂進出管制辦法,要求拾荒者必須確實遵守。
[Not a valid template]↑ 傍晚時,拾荒者如螻蟻一般,扛著一整天搜尋所得的「寶物」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