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人世間最怕兩種人:一種是極端冷漠的人;一種是極端狂熱的人。
其實,這兩種人,看似為二,實是為一,本質上是一種人。
換句話說:極端冷漠的人,其實就是極端狂熱的人;而極端狂熱的人,其實就是極端冷漠的人。
因為,冷漠的極至就是狂熱;狂熱的極至也是冷漠。
或許有人對這樣的說法會感到迷惑,因為從生活的常識與一般的知識來說,這樣的說法是相當矛盾的,但從細膩的邏輯思考來說,這種說法應該是無懈可擊的。
極端冷漠與極端狂熱,都是一種態度,一種狀態,一種偏執。所以本質上是殊途同歸,形態上是一體兩面。就以極端冷漠來說,它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極端狂熱於冷漠」,所以本質上它是極端狂熱的。極端狂熱的更正確說法是「極端冷漠於它所狂熱之外的事物」,所以它的本質是極端冷漠的。
就像極端大與極端小的本質一樣,所謂「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至大無外」,意思就是大到沒有邊界了,既然沒有邊界,就沒有內外可言了,就形成無窮無盡的無限了;而所謂「至小無內」,意思就是小到沒有內在的形質了,既然沒有內在的形質,同樣的也就沒有內外可言了,也就成了無窮無盡的無限了,至大就等於至小,至小也就等於至大,沒有小大之分了。
所以冷漠與狂熱兩個極端,其結果是趨於一個同樣屬性的極端,然而之所以會給人以兩極的感覺,是因為人類的思維方式常受無所不在,而且主觀意識極強的「分別心」所左右的緣故。
有了分別心,就會有對錯、好壞、美醜、親疏、人我、內外、上下、左右、大小等對立面的出現,有對立兩面的分別,就開始有比較、計較,開始有爭奪、衝突,開始有冷漠、疏離、熱情、狂熱等狀態的產生,人類個體與個體之間只要有了這種斤斤計較,永不妥協的分別心,整體社會的和諧就開始被撼動,被撕裂了,原本相安無事的人類社會也就開始永無寧日了。
可惜人類總是看到個體的一面,對立的一面,分別的一面,而沒有看到整體的一面,平等的一面,依存的一面,因此才會有太多的喜怒哀樂,太多的你爭我奪,太多的愛恨情仇,太多的衝突與鬥爭。
如果人類的視野能站得更高一點,思想能更開闊,更明澈一點,少看個體的一面,多看整體的一面;少看對立的一面,多看依存的一面;少看分別的一面,多看平等的一面,那麼人類就會有比較多的相互扶持,比較多的榮辱與共,比較多的和諧共存。就如一個人如果總站在門內,就會覺得這個房子就是世界的全部,但如果能站到門外,就會突然發現,原來房子也只不過是世界非常微不足道的部分,人我之辨與大小之分,就再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和諧共榮是大自然的法則,過猶不及也是大自然的法則,和諧是一種有序的狀態,是一種互補的狀態,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大自然之所以能夠存在,是由於它能夠不斷自我調整,自我修復,自我互補,使存在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之中,一旦和諧的狀態破壞了,大自然的災難就緊跟著而來了。
大自然的法則如此,人世間的法則亦復如此。研究人類歷史的人都知道,無論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朝代的起落興衰,跟那個朝代的社會是否包容和諧息息相關。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造就民豐物阜的盛世,而一個生民塗炭的亂世,必然源於社會的動盪不安與人心的不和不調。
人世間需要有序與和諧,正如大自然需要有序與和諧一樣。大自然只要有一個環節失去和諧與平衡,地球就會產生巨大的災難與不安。例如被稱為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因為發生百年罕見的強烈地震,為海地帶來極大的災難,從媒體的報導上,我們看到海地首都太子港經過強震之後,一片斷垣殘壁,屋毀人亡,屍體橫陳,哀鴻遍地,失去親人的悲慟,災後餘生的驚恐,令人不捨,讓人鼻酸,這是因為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帶來的災難。
事實上,海地確實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短短的數年間,經歷了颶風的侵襲與洪水的肆虐,更經歷長期貧窮與嚴重飢荒的衝擊,讓原本民不聊生的這個島國生存處境更形艱辛。
正當全球發起救援海地的同時,卻有媒體報導:美國著名電視傳道牧師羅伯森,不但沒有呼籲教徒趕快援助海地災民,反而落井下石說:「海地發生強震是咎由自取,因為這個國家早在建國時,就與魔鬼訂了誓約。」
看了這則新聞,讓人感慨萬千,就是有這樣極端的言論與偏執,人類的災難才更雪上加霜,人類面對大自然的災難已經窮於應付了,少數偏執人士言行所造成的心靈土石流更讓受苦的人無語問蒼天。沒有人會願意和魔鬼訂下誓約,只有心存極端偏執的人才會。
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都需要和諧,我們不希望大自然有極端的震盪與異變,也不希望人類社會有極端的言行與偏執。人類社會是相依相繫的;自然法則是共存共榮的,極端會產生震盪,失衡會破壞和諧。萬里長城,是從一塊磚頭的累積開始;洪水潰堤,也是從一塊沙土的崩解開始,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個人雖微,言行不能不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