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釋證嚴
每逢歲末年初,是我們歲末祝福的時刻;隨著時間累積,無論環境、人數都與過往不同。回顧一九七九年在靜思精舍第一次的冬令圍爐,小小的蓮花池旁搭起鐵架,準備十五桌菜餚,邀請孤老長者一起過年,可說是第一場歲末祝福。
從此每年的冬令發放及圍爐祝福都在同一天,全省慈濟人回到精舍,人數還不多,當時只要有一分愛心,承擔起勸募工作,就成為我們的委員;為了感恩大家,每位贈予一串精舍製作的蠟燭,象徵智慧光明,加上委員們平常訪視救濟、勸募善款,勤於教富濟貧、力行造福,以示勉勵「福慧雙修」。
後來委員們每個月回花蓮一次,會務聯誼之餘也為當月壽星祝壽,人數逐漸增多,上台領取生日禮物時,開始注重上下台次序,如何顯現威儀、規矩,凝聚我們溫馨的人文;而後慈濟人愈來愈多,感到承擔委員工作應有比較正式的認證儀式,因此新任委員都回花蓮參加受證儀式。近年來,於歲末行腳時也為新任委員、慈誠授證,常住師父們也到各社區為會眾祝福,致贈「福慧紅包」與眾結緣。
大林慈濟醫院有個大愛農場,大醫王親身體驗收割稻穀的歡欣,收穫部分將用來製作「福慧紅包」與人結好緣。台中、台北慈濟醫院,由院長、副院長們帶著同仁浩浩蕩蕩地前往嘉義,騎腳踏車到田裡體驗農夫生活,可謂醫農合一。
聽到同仁分享:「割稻很辛苦,一會兒就腰痠背痛。」大家體會農夫的辛勞,當思一粥一飯得來不易,倘若沒有農夫辛勤耕作,不避寒暑地挑起粗重工作,如何供應我們生活?在物資不虞匱乏時,應感恩農夫辛勞,並惜福愛物。
不久前,國際記者群前往高雄杉林鄉,採訪我們為莫拉克風災災民所建設的永久住宅;當地一群外語隊志工,承擔不同語系的翻譯工作,大家很用功,介紹這塊土地如何建設與過程等,以及真善美記錄志工,共同接待國際人士,讓他們了解慈濟在國際間的付出與對本土的投入。
此外,四川洛水環保日時,當地志工整理資源回收,有一群外國人士專程前往參觀;對於台灣慈濟人因川震與當地居民結緣,而帶動大家做環保,感到非常好奇。
這都是我們從無到有,從克難到國際一路走來的足跡,也是「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的精神延續。感恩全球慈濟人用心、用愛,讓粒粒種子成長茁壯成大樹,耕耘出一片愛的菩提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