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流動的山谷 雲南東川的泥石流

撰文/孫敏
攝影/東冬

中國西南無數的山脈和河流中,從川西進入雲南的烏蒙山和拱王山脈都算不上險峻,兩山之間那條短短一百三十八公里長的小江,更無法與大江大河相比。然而荒涼的冬季裡,站在蔣家溝的溝口,感覺卻如此震撼。這只是小江的一條支流,河床卻足足有三百公尺寬。

河谷裡死一般寂靜,灰白色的河床像一條陡直的大馬路攜滿泥沙和礫石,從烏蒙山中浩浩而來,兩岸的山巒光溜溜的,裸露著岩石和崩塌的崖壁,就像流乾了血液的龐然大物,蒼白、枯槁、了無生氣。

眼下一切都是靜止的,連過路的飛鳥也沒了蹤跡,只有河灘上漫流的河水有些微聲響。它還將一直安靜下去,直到明年雨季來臨時,小江連同它兩岸的支流將在咆哮中醒來,彰顯它摧毀一切的狂野力量。

發源於滇東北高原魚味後山的小江,是匯入金沙江的一級支流。這條在深大斷層帶上發育起來的河流,以它發育著最密集、活動頻率最高的泥石流著稱於世。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泥石流觀測站,就建在蔣家溝溝口。荒蕪的曠野裡,僅有觀測站周邊有些綠意。

大門緊鎖,四周靜悄悄的,看門人老洪把狂吠的狗拴好了過來給我們開門。老洪是當地農民,他家原先在蔣家溝裡,但現下全村都移居溝外了,因為泥石流已逼近村莊。

老洪說,小時候村子邊上沒有泥石流,蔣家溝也不像現下這麼寬。倒是後面那座荒涼的大松山,「聽說以前樹很多。」

老洪用的是「聽說」兩字,他今年五十歲,從小就沒見過山上有樹。在「人定勝天」的說法還盛行一時的一九五八年間,小江兩岸最後的森林也被砍光了。在老洪成長的年代裡,只能看著水源慢慢乾涸,看著水稻種不了改種玉米、土豆(馬鈴薯),再後來,泥石流逼到家門口的時候,就只能搬家走人了。

如今,泥石流大小不一年年有,沒有的那年就是乾旱了。同樣都是要命的事情。他們這一代是在越來越惡劣的環境中成長的。雨季過後,河水拉出深槽,人們就在較高的地方開田種地,二、三月種下去,七、八月收上來。

栽秧季節水很緊張,種晚了就收不到了。三、四月裡,一到夜間整個沙壩裡都是手電筒發出的光,全是忍受著蚊子叮咬卻仍緊盯著放水的人。如果雨季來得早,收穫前漲泥漿,那年就全完了。聽蔣家溝的老鄉聊天,他們說早先溝裡也漲泥漿,但不像現下這麼頻繁。從前老一輩的蔣家溝人稱之作「小河漲水」,但這詞彙也太溫柔了,遠不像泥石流給人惡名昭彰的印象。

蔣家溝泥石流爆發的時候,可以歷時三到四小時,甚至數十小時。最大流量每秒兩千八百二十立方公尺,最大流速每秒十五公尺,最大泥深五點五公尺,最高容重每立方公尺二點三七公噸,最大輸沙率每秒六千零七十九公噸。最多一次固體逕流總量約兩百萬立方公尺。一九六○年代以來,已經造成一百八十七人死亡。

泥石流倖存者

正好遇到趕集的日子,蔣家溝對面山上的老鄉紛紛外出。遠遠望去,小路像一些巨大的Z字貼在光禿禿的陡坡上。有一輛農耕機被卡住了,無奈地在廣闊的泥石流灘上掙扎,旁邊走過揹著背簍、趕著羊群和小毛驢的人們。

泥石流早已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旱季這樣,雨季也這樣。只是在雨季會更加謹慎,要人多結伴才敢過溝。他們知道哪個地方的泥漿薄,選擇恰當的過溝路線攸關生死。如果遇到泥石流下來,他們就會在溝邊耐心等候。先是一陣從峽谷裡流出來的河水,緊接著泥漿和石頭就來了,像波浪般一陣一陣的。急是急不得的,想心存僥倖?第一腳才過腳踝,第二陣泥漿就淹到膝蓋,到了第三陣泥浪就過腰了。

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告訴你︰恐怖得很!雷霆萬鈞的石頭和泥沙一下來,摧毀沿途的一切,整個山谷像一台超級混凝土攪拌器,掉到其中的人必死無疑。但在蔣家溝,我們卻遇到一個大難不死的倖存者。

年輕人叫鄭宏奎,今年二十八歲,十年前他在溝邊放牲口撿柴疙瘩時,被突然爆發的泥石流沖走了。開始他還清醒,拚命地想爬起來,讓頭露出水面,但泥漿流速太快,很快就身不由己了。緊接著「泥漿爬岩子」,衝擊到岸邊山岩上的泥浪,捲起石塊泥漿狠狠地砸下來,把他捲進浪底,他就昏過去了。小伙子命大居然沒死,沖下兩公里之後,不知是哪股力量,把他甩到了觀測站附近的岸邊上,只是腦門上被砸開了一個大口子。

那一天,他是約了人打架的,可正是約了打架的小伙伴救了他。見他被沖走,小伙伴一路追下來,在岸邊找到了像個泥疙瘩的他。鄭宏奎被抬到觀測站沖洗乾淨後,抬上救護車送到醫院搶救。他死裡逃生是個奇蹟,當年攝影師東冬給他拍過照片,今年在新搬遷的村莊裡我們又見到了他,腦門正中還有當年留下的凹陷疤痕。

小鄭已經結婚生子,在一個冶煉廠打工,近來因經濟危機也放假回家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小江是金沙江的一級支流,泥石流爆發時聲勢驚人,最大流量可達每秒兩千八百二十立方公尺。(攝影/吳世平)
[Not a valid template]↑ 高獲利也高風險的拆船業,考驗著印度當局的工安作為。能否遵守國際拆船公約,以更安全的方式作業,恆與阿朗的拆船工業休戚與共。
[Not a valid template]↑ 小江谷地裡的蔣家溝,泥石流的頻率之高、種類之齊全,使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將泥石流觀測站設立在此。荒蕪曠野裡,觀測站周遭是僅有的綠意。(攝影/吳世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