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王汶松
天空還是矇矇亮的時候,我已經站在八斗子海邊的木造觀景平台上,凝望著太陽緩緩從海平面上升起,接著那一道亮光又馬上被海面上的雲遮住了。
朝著南方的海灣望去,海面出奇地平靜,並且泛著亮亮的反光。靜觀片刻,那大面積的反光似乎緩緩地改變著形狀,時而靠近時而離遠,有如變形蟲般漸漸逼近岸邊。
此刻,腦海中浮現了印象中曾經看過的沙丁魚影片,不也是如此地在海岸邊改變著形狀嗎?放下手中還沒喝完的咖啡,迫不及待地打開氣瓶,穿上裝備,提著相機就跳入水中。
水面下的光線美得令人陶醉,平視的海是水藍到深藍的漸層,漸漸地出現了亮亮的光點。突然間,我被一大群的小玻璃魚包圍著,距離近得我可以感受到一股牠們通過時水波的壓力。
牠們不時從我的頭頂和張開的雙臂間通過,甚至還可以感覺到牠們從我的臉頰輕輕拂過,這些渾身通透的小魚,卻是近在咫尺也難以碰觸。
我靜靜地在這場小魚風暴中看著牠們時而聚集、時而散開,就這樣在我的面鏡前出現了數十秒鐘後就消失無蹤。有點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是真的,但是我拍到了,拍到了滿滿的小魚群。
這樣一片充滿生機的海底世界,就坐落在北台灣的基隆市八斗子垃圾掩埋場旁的水域。垃圾掩埋場於公元一九七六年啟用,至一九九二年封場。垃圾場是用一道水泥海堤圍起來,以防止垃圾流入海中。
擁有長度約一千零四十公尺海堤的垃圾掩埋場,因為颱風及東北季風侵襲,海堤自完工後不斷有損壞斷裂的情形,以致海浪直接將大量垃圾捲入海中,造成鄰近海域的汙染。甚至有些垃圾還飄洋過海,出現在鄰近國家的海域之中。
雖經政府多次修護,在掩埋場上覆土、鋪植草皮綠化,但是時至今日,如果遇上連日大雨沖刷,或是颱風肆虐之後,偶爾仍可見到海堤邊緣的綠色草皮崩落,裸露出那些無法分解的垃圾:電線、寶特瓶、破衣服、塑膠袋等。
而垃圾掩埋場所填築出的新生土地,目前提供給籌備中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使用。但因為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結論,這片新生地僅能作為綠地使用,不適合設置建物及展示館,所以將之規畫為館區內潮境公園的綠地。
八斗子原本是一座島嶼,與台灣本島相隔著一條名為「長潭」的淺海溝,這個區域的沿海地形是沙灘和海蝕地形相互交錯,原本也有林投樹林和潮間帶的泥灘,直至一九三七年時,日本政府為了要興建北台灣的火力發電廠,便將長潭海溝填平,形成了陸連島的現況。
八斗子的地質由大寮層和石底層二種地層所形成,其中大寮層有豐富的海蝕景觀,像是蕈狀岩、蜂窩岩、海蝕平台等,石底層則在清朝時便因為含有優質的煤礦而設井開採。這片垃圾掩埋場旁海域的泥沙地質、裸露的大石塊及岩層,也是自地面延伸而來。
初探藍色光年
在夏季接近尾聲的一個早晨,我和往常一樣,下水後穿過前方兩公尺處的小洞口,再沿著緩坡下潛。右側是再熟悉不過,一路綿延到海底的礁石,被透過海水的陽光,照射得閃閃發亮,淺礁的海藻則發出像綠寶石般的光芒,激浪區的魚群是那麼充滿生命力。
難得的是,水深不過十公尺的隘口處竟有幾顆大海扇,應該是此處的水流帶來豐富的浮游生物所造成的吧。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桶狀海綿(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坐落在礁石的左側,突然間,覺得水混濁了起來,能見度也變差了,我擺動蛙鞋繼續往前游去。
攝影師明哥的攝影機燈光正對著我,逆光下的海綿有如火山爆發般,從洞口內散發出白色的卵塊,並不停地在洞口處翻攪著。另一側的海綿則是噴出白色煙霧狀的精子,慢慢漂到我眼前,以海水為媒,延續著下一代。
難以想像,平常一動也不動的海綿在繁殖期間,能有如此大的動力產生,喜悅和震驚的心情,都表現在我們彼此面鏡後方的雙眼。
桶狀海綿給生物提供了一個極佳的避難所,小魚、小蝦和蟹則是這裡的常客。但是仔細探訪後,發覺最有趣的應該是細細小小的蝦虎魚(Pleurosicya labiata)吧。
牠身上擁有和海綿一樣細緻的紋路和顏色,所以很難發現牠的蹤影。牠總是睜著圓圓的大眼,突然從粉紅色的藏身處衝出覓食,隨即又迅速回到原來的藏身處。
小臭肚魚群有如一片抖動的大布幔般,從左前方的隘口游過我身邊。牠們總是一路移動集體覓食。時值春夏之際,臭肚魚(Siganus fuscescens)身長大概只有三公分,以礁石上的嫩綠藻為食物,偶爾也會偷吃附在石頭縫中雀鯛魚(Chromis fumeus)的卵,當然也會引來雀鯛魚反擊。
一場偷食與護衛的攻防戰,看來總是像雙人的恰恰舞,有默契地一進一退,好維持在某種的平衡點上,這樣的僵持時常在臭肚魚飽食之後告一段落。因為體型較大的雀鯛也敵不過如此大群的臭肚魚。
過了隘口後緩坡就陡降多了,接著是到達二十七公尺深的沙地,然後獨立礁就矗立在這沙地上;在這種深度下看見的陽光,已逐漸透出些許朦朧,並且不太真切地存在著,那些如樹枝、花朵、扇子般的各種珊瑚,在氤氳的海水中更顯詭異。
海扇後是兩隻躲避水流的刺河豚,成群的雀鯛魚穿梭其間,也不時有蝶魚從我身旁游過,成群的蝦魚(Aeoliscus strigatus)時而直立、時而水平地在花園裡玩著捉迷藏。我小心翼翼地潛到礁石旁,擔心動作太大會揚起泥塵,我慢慢繞行礁石一圈,用面鏡後方的雙眼掃視花園的每個角落,最後目光跟著海馬選擇在粉紅色的軟珊瑚上停了下來。
海馬趕緊把尾巴牢牢地捲在珊瑚上,更不時用牠那小小的背鰭,平衡住那便便大腹鼓起的身體,但是嬌小的身軀依然隨著水流而上下左右擺動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生長茂盛的軟珊瑚有如花園般滿布礁石上,成群的雀鯛魚悠游穿梭其間,清晨太陽緩緩升起照射在海底,開始了海底花園的一天。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根海鞭通常會有一隻到數隻不等的蝦虎魚在上頭活動,牠們身體不動,以轉動眼睛的方式搜尋獵物。
[Not a valid template]↑ 色彩鮮豔的海蛞蝓(Ceratosoma tenue)總是出現在泥塵地上爬行覓食,一隻在牠身上的帝王蝦用那一對螯,在沙地上夾起食物送入口中,模樣極為逗趣。
[Not a valid template]↑ 夜晚的星管珊瑚,不停地擺動著半透明狀觸手。突然觸手一抓!準備吃下一隻體型甚至比牠還大的透明水母。
[Not a valid template]↑ 小臭肚魚們總是一路移動集體覓食,身長大概只有三公分,多以礁石上的嫩綠藻為食物,偶爾也會吃依附在石頭縫中雀鯛魚的卵。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祕密花園的點很棒 可惜台灣沒有相關條例可以 讓潛水環境更好
讓潛水客更安全的上下水……
推推 ^^
好東西必與好朋友分享.感謝潛水人ㄉ告知.並分享王先生ㄉ作品.我將此作品轉ㄓㄧ些朋友.再次感謝王先生ㄉ用心與努力-只為ㄌ將美麗ㄉ大海永續留傳.
我雖然潛水資歷有三十年了!但民國87年夏天才突然無意中發現(原基隆八斗子垃圾場)附近之海底秘密花園(本人自行命名)!除了因海底潛場靠近大台北市交通便利外,主要現場漂亮並且海底生態豐富,在本人努力發揚光大下,每年夏天漸漸吸引慕名而來的眾多潛水人,於是王汶松先生有段時期除假日外,非假日也常常來此潛遊,(我本人平常日因須上班,只有週六週日才能潛水)當然現場我也拍攝許許多多海洋生物照片!(可參考https://www.scubaimagebank.com/ 或 https://www.cupa.org.tw/)正苦於無法表達我獨對八斗子秘密花園之熱衷時,王先生已經將我的心境與情感代為表達了!我應該謝謝他!期望浮游國度書刊能夠暢銷,我並且轉知其他潛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