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我們抵達玉里的時候,太陽正要下山;秀姑巒溪的粼粼波光,是夕照的餘暉,也是水面下的魚群,優游地穿梭於石縫中。
在與溪流近乎平行的台九線上,放眼望去,每隔一陣子就有車子呼嘯而過。五十多年了,每一個剛被送到這裡的病患,面對這落日蒼茫的情景,心中的感覺,想必也跟我此刻一樣感傷。唯獨,我只是一時的過客,而他們一生的歲月,卻全都要被禁錮在這裡。
民國三、四十年代,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來台;年復一年回不了家,少部分人積鬱不發,日久,竟演變成精神疾病。
民國四十三年,原本安置在苗栗竹南的一些軍職病患,因居民的抗議,不得不將病患轉移到改設在花蓮玉里的陸軍第六療養隊。又過了四年,陸軍第六療養隊合併宜蘭療養所,改名為玉里榮民醫院;當時全台灣所有的軍職精神障礙者,就全部集中到這裡。
玉里,一個風光明媚的小鎮,號稱東部第三大城;清代沈葆楨為了「開山撫番」,劃時代地規畫了三條通往「後山」的北、中、南路時,它既是北路蘇花古道、即今台九線部分前身的重要據點,更是中路八通關古道的終點;然而,自從玉里榮民醫院、玉里養護所相繼在此成立後,人口不過三萬兩千餘的小鎮,卻有高達五千之譜的精神病患。被送來囚禁的病人,目送他們一去不回的親人,多少的淚水,就沿著台九線灑下。
但比較起當年的與世隔絕,如今依然矗立在台九線旁的它,新的大樓不再有過去的高牆;幽靜的前庭種了些花草;社區化的潮流下,精神狀況穩定的院友,還可以在固定時間,結隊到鎮上買東西。
莫非是養護所的關係,自此,不單是玉里,整個東部,都予人流放之地的印象;而大山大水也真是大肚能容,多少破碎的心靈、疲憊的身軀,都在這裡得到釋放。
生意失敗、從高雄跑到花蓮市區夜市賣皮包的林先生說,他想在這裡先隱姓埋名一段時間,看能不能有天東山再起;幾年前婚姻出了問題,連帶地也把飯碗弄砸了的黃姓牙醫師,躲在台東一個以稻米知名的小鎮一整年,他說,只想放空。
然而,如果從台灣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後山」之所以帶有放逐的意味,不能不說是有地理條件與政治兩個因素同時造成。從宜蘭、花蓮、台東到屏東,這一狹長約占台灣三分之一面積的區域,億萬年前,一場造山運動,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自島嶼的中間隆升,台灣被分隔為東西部;高山的阻隔,讓歷來台灣的政經中心,都選擇落腳在擁有廣大平原的西部,而東部,不僅與西部少有往來,就是同為東部的各地區,彼此間也多處於各自封閉的狀態。
東部唯一縱貫道
整個東部地區,就像前面所說的,要等到蘇花古道開闢後,封閉的狀態,才首度出現移動的可能性;但在那之前,直到有清一代,除了宜蘭在乾隆年間,有吳沙率眾入蘭開墾,其餘如花蓮和台東,都還屬於阿美、太魯閣、布農、卑南以及排灣等各原住民族部落活動的空間,極少有漢人出現。
日本占據台灣之後,最初的眼光也只落到西部;直到同樣為了國防需求,及覬覦龐大的資源,建設的重心才慢慢地轉移到東部。一九四○年,為了運輸東部糖、米等物資,他們除了興建花蓮港之外,也徹底整修東部道路,提升其為公車、汽車皆可通行的道路;而日本鹽糖會社,也看中花東蔗糖業的前景,更選擇在光復鄉設立糖廠。
在今天台九線約250k處,許多人經過這裡時,都很難不被一支巨大的白色煙囪所吸引。就像煙囪上所寫的四個大字——花蓮糖廠,這裡一度曾是台九線上最為繁華的地方之一;在糖廠的帶動下,小小光復鎮最盛時,沿著台九線兩側,種滿一千多公頃的蔗田;小鎮裡頭,更有學校、診所、公賣部酒保、郵局,和兩家分別名為「樂仙樓」與「卡富也」的酒家。
「那時候啊!從中國大陸沿海福建、廣東等省分,到西部的虎尾,東部的宜蘭,都有人來這裡討生活。」今年七十四歲的葉仁炎先生從糖廠退休後,便致力於糖廠歷史的研究。他說,在戰亂的年代,有些人聽早些來到糖廠做「會社工」的鄉親說,只要籌足船資,來到花蓮後,其他吃的、住的,都算廠方的。
哪有這麼「好賺吃」的地方?三餐不繼的人,對這些話尤其容易心動,於是捆好簡單的行囊,便即刻上路。
「他們身上的錢,通常只夠買船票;在高雄下了船後,只能沿著台九線,靠雙腳走上三百公里的路程,來到糖廠。」葉仁炎補充,而即使是「本島」的人,情況也差不多。
戴春福老先生,他的家族來自宜蘭礁溪;同樣為了謀生,當年他的祖父才會帶著父親,一路從宜蘭、羅東,沿著蘇花公路步行到花蓮。就像前面提到過的,當時的蘇花公路,比清代的古道好些,卻還只是一條一公尺多寬、鋪著碎石的單線道;走在其上,只要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掉落山谷、摔得粉身碎骨。
榮民開發總隊
但再糟糕的路況,似乎都阻擋不了一波波的移民,沿著夢土般的台九線,千里迢迢而來。從北到南,九彎十八拐、繞得暈頭轉向的北宜公路沒辦法;崖高一千多公尺、壁仞千尋、驚濤拍岸的清水斷崖沒辦法;就連夾峙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地處邊陲的東南海岸,也都沒辦法。
繼糖廠之後,礙於地理條件的限制,東部地區雖少有像糖廠那樣的大型工業,能吸引可觀的勞動力;但富饒的土地、肥沃的良田,還是讓肯踏實打拚的人,在這裡看到無窮的機會與希望。
因此,隨著國際糖價低迷、台灣糖業沒落,糖廠跟著關閉後,還是有人基於自願或被迫,相繼從四面八方,在這片不被看好的「後山」落腳。
大約是在民國五十六年左右,導演陳耀圻曾拍過一部名為《劉必稼》的經典紀錄片。紀錄片的背景所在,就在緊鄰著台九線的花蓮壽豐鄉。影片中,一群幸運地未曾死於沙場、也沒有發瘋的外省老榮民,在政府的安置下來到後山;為了自立更生,他們胼手砥足,一個畚箕接著一個畚箕,在木瓜溪乾枯的河床邊,扛著泥土石頭,築起堤防,填出可耕地。
「當年政府對撤退來後山的榮民,總共有三種安置方式。」今年八十四歲高齡的師雲山,曾連任台東縣東河鄉三屆縣議員;任內他念茲在茲的,就是寄寓於花東地區的榮民。
師雲山說,根據每個榮民自身的條件,政府分別提供他們「開發河川地」、「榮家就養」與「散居社會」三種選擇。
先說榮家就養,他們多半是退伍時年資不到,無退休俸也無家眷,只好選擇住在有同僚相伴的榮民之家;而散居社會的,則是有年資或家眷,所以選擇自營謀生者,例如他自己。最後,關於「開發河川地」的那一批,也就是上述的榮民,師老先生說,「他們是對開發台東貢獻最大的一群人。」
師老先生說得極對,但後山美地,廣納四方遊子﹔就像悠悠台九線,也任各式各樣的人來、人往。
前述被納入「開發大隊」,專門拓墾河邊荒地的老榮民,除了在木瓜溪上闢耕地外,他們在花蓮溪畔開發的過程中,絕對是因為有從西部遷入的移民合作,才能開闢出大片的水產專業養殖區。那外殼黃澄澄的「黃金蜆」,如今是壽豐鄉最著名的特產。近年來,地方民眾更辦起趣味性十足的「摸蛤仔兼洗褲」活動,吸引許多遊客迫不急待地下池捕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台九線公路位置圖】
- 位置:縱貫台灣東部的省道。北起台北市中山南路,南迄屏東縣楓港(台1線與台26線交界處)
- 長度:總長475.1公里(根據終點省道標誌)
- 別稱:後山公路
- 特色:目前公路總局規畫距離最長的一條省級公路,由北到南縱貫整個東部縣市,著名的「羅斯福路」、「北宜公路」、「蘇花公路」、「花東公路」及「南迴公路」,皆是台9線部分路段。為台灣東部重要的公路之一。
【蘇花古道演變簡史】
清代沈葆楨為了「開山撫番」,規畫了三條通往「後山」的北、中、南路,其中的北路即為蘇花古道,雖與現在的蘇花公路不盡相同;但仍算是台九線最早的眾多前身之一。蘇花古道最初於一八七四年,由清代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督導執行。因工程異常困難,至少歷經五任台灣巡撫。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方澳南天宮媽祖廟,從過去以來,就一直保佑著出海的船隻與船員。北宜公路向來以道路彎曲,車禍頻仍著名,沿途常有民眾為求行車平安,自設神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蘭陽平原輕易可見這樣的漠漠水田,天光雲影共徘徊,恬淡的鄉村之美。
[Not a valid template]↑ 民國五十二年,行人經過蘇花公路的清水斷崖坍崩處時,莫不如臨深淵。(圖片提供/中央社)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