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心靜
攝影/劉衍逸(經典雜誌攝影)
曾經從朋友口中風聞有關張順美的故事——她多才多藝,學煮咖啡,後來開了咖啡店,學插花得到池坊執照,手藝很好,曾經出過食譜,四十歲時,獨自到加拿大創業……。
其實,向來對加拿大的印象就是國人移民的熱門地點,為了兩岸問題、生活品質、子女教育種種考量,這十多年,陸續有很多朋友用「投資移民」或是「技術移民」移居加拿大,然而,等到坐滿三年「移民監」取得公民資格後,由於當地物價高、求職難,做生意不易,子女畢業離家,卻又興起一股「回流」潮回到台灣。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香港移民、大陸移民身上,或許,在地廣人稀的加拿大,有語言及文化障礙的華人謀生本已不易,更何況創業?什麼樣的人會跑到加拿大創業?
「我根本不想移民,我是被拖去的。」穿著復古套裝的張順美,談到遠赴加拿大創業的因緣,哈哈大笑,直率地說,還大手一揮強調她的「逼不得已」,意味深長地略停了半分鐘後,忽然轉到其他話題,讓人一頭霧水,直覺眼前這個人「看似有些怪異,但肯定有很多故事」,只是,這個謎,是過了好幾年才解開的。
不擅表達的張順美,就算是關心朋友,也是用命令句,她的老友黃健中建築師說:「通常她話只講半句。」因此,要從她滔滔不絕的言談中抓重點,就像捕捉飛舞的蝴蝶,必須發揮想像力及耐力,才能拼湊出全貌……。
身為中部一間傳統藥廠創辦人的女兒,張順美前三十年的生命,是按照父親的藍圖走,一路念到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她的四個兄弟也都出身醫藥相關科系,只有小妹有選擇科系的自由。「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就是考到藥師執照,自覺責任已了,對父親有交待了,馬上請假,搭計程車回家慶祝,卻不知道那才是開始。」她苦澀的語氣中含著敬愛。
藥廠從日治時代「寄藥包」方式開始經營,現代人很難想像,但在交通不便、醫藥不發達的年代,家家戶戶都靠藥廠外務員送來家庭常備藥,不論是小孩感冒、大人頭痛或吃壞肚子,都從藥包中取藥,每月再依實際用量結帳補貨。這種獨特的藥品通路曾是台灣醫療服務的主流,直到藥局普及和健保實施後,才逐漸沒落。
「為什麼不做可以賺錢的藥?」「囡仔人不懂!」針對中下階層的藥品訂價低廉,利潤有限,卻又要求療效,成本高昂,唸藥學的她建議生產一些不需療效的保健品,收益一定大增,對此建議,父親卻置若罔聞。
也許現在的年輕人很難了解那麼「含蓄」的親子關係。父親沒有打罵過小孩,寡言威嚴的父親只要看她一眼,她就「嚇死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有一次,他們坐在車上,爸爸忽然說:「等到兄弟都結婚了,那妳怎麼辦?」當時,她聽得一頭霧水,很久以後才明白父親的關愛。那是將近三十年前的往事,她說來卻歷歷在目,彷彿昨日才發生。
三十歲那年,父親去世,張順美整理遺物時,意外揭開一個多年的謎。大學畢業時,要出國很不容易,她像其他渴望見見世面的年輕人,一心一意要出國念書,寄了很多申請書,卻連一所學校的回函都沒有,原來,父親希望她留下來幫忙家族企業,扣留了全部回信。
當時,家族企業紛爭不斷,整整五年,張順美白天在藥廠上班,晚上又到媽媽經營的旅館煮咖啡,旅館由藥廠舊址改建而成。「父親一生的精神就是工作,他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張順美回憶父親給她的影響,是支援她為家人奉獻的主因。等到家人陸續投入藥廠,她自問責任已了,帶了三千元美金不告而別,飛到美國,實現長久以來的留學夢。
然而,多年過度工作,她已經精疲力竭,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她首次放空自己及思考自己的人生,等到學業告一段落,她回台灣整理行李,並計畫長住美國之際,卻因為媽媽一句:「現在要蓋新廠,你嘛去幫我看一下」,張順美看到工地百廢待舉,媽媽孤立無援,她只得先把學業放一旁,找來老友黃健中協助,一頭鑽入了新廠的規畫。
重男輕女掣肘多
早期藥品的製造均採用家庭式、傳統手工製造,但是,後來為確保藥品之品質、防止藥品製造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交叉汙染、以及生產過程中誤用不當原物料,政府公布實施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規定藥廠必需通過才能申請新產品製造許可證。為此,張順美不眠不休地投入三年,藥廠順利經政府核定為GMP優良中西藥廠,邁入新的里程碑。新規範實施以前,台灣原有二千多家藥廠,但到民國七十七年底,通過GMP評鑑的藥廠只有二百一十一家,其他大多抵不過時代洪流,走入歷史。
張順美本來對建築一竅不通,但她以「建立百年基業」的精神投入,務求盡善盡美,在籌建新廠及通過GMP的過程中,製藥的每個步驟都必須符合程式,才能確保品質,她終於明白「父親經營藥廠是以救世濟人為出發點,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才能長期經營。」
然而,張順美在家族企業中工作,最大的挑戰其實是來自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大家族,女性向來是付出的角色,大家習以為常接受女性照顧,卻沒有賦予女性相對的地位,她一個人勢單力孤,此時才深刻了解當年父親對她的擔心。然而對她來說,單身是一個很自然的人生選擇,一心想要延續父親的遺志,卻像遊魂一樣徘徊在家族之外。
和父親一起白手起家的母親曾碧桃,就像油菜花,不論面對什麼環境,總是以強韌的生命力,開出燦爛花朵,變成豐富肥料維繫家族。母親深受父親疼愛,在父親去世後,一直無法走出喪偶的傷痛,張順美決定以旅行轉換母親的心情,帶領她遊遍世界,拓展眼界,十多年來,她一年帶母親長途旅行二、三次;每一次都是二十天以上,甚至從頭開始教母親英文,讓母親一個人也可以通行無阻。
有一次,她聽到母親教導要出差的同仁機上點餐秘訣:「如果你不吃牛肉,你就說『濃米敷』(no beef),足簡單啦。」讓她又欣慰又好笑。母親總是對張順美說:「我的孩子中,妳最像爸爸,連買的東西都一樣。」但有時卻又受不了母親的情緒化,母女之間的關係既親密又緊張,有說不完的拉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