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心靜
攝影/劉衍逸(經典雜誌攝影)
「北歐設計」最近在台灣蔚為時尚,相關書籍也如雨後春筍,從各種角度剖析設計大國;不過,似乎都沒有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北歐人待在家裡的時間很長。
七年前,騎單車踩踏北歐四國時,常有機會住在旅途中認識的朋友家。有一次住在丹麥朋友家,發現在捷運局當司機的爸爸、當老師的媽媽以及念國二的女兒,都在下午兩點陸續回家,全家人有很多時間在一起。
從丹麥、挪威、瑞典到芬蘭,除了大自然美景外,常常會在人間「撞」到美——「皇家哥本哈根」(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瓷器公司,現在已發展成為丹麥最具影響力的生活美學品牌)的總店座落在古蹟裡;斯德哥爾摩老街的櫥窗像藝廊,整個村子的茅草屋外觀不變,內部現代化,就像一座戶外的建築博物館。
丹麥人不流行應酬,生活優閒,但國民所得卻幾乎是台灣的三倍;這個經驗讓我們思考,台灣是全世界工時最長的國家,卻不是所得最高的國家,整個社會「愛拚才會贏」的活力,要通往何方?
回到台灣,在大學開了「歐洲人文導覽」的課程,準備教案時,深入了解「北歐設計」的美感來源,發現那是從「北歐生活」而來,在《北歐魅力I.C.E.》一書中,丹麥商務辦事處代表符力明提到:「二○○六年荷蘭有項針對九十個國家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丹麥人是世上最快樂的民族。在我看來,丹麥快樂的理由,在於他們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這包括高所得、民主制度、設計良善而不會貪腐的政府等重要因素,還需要有個人的自由空間,並且懂得彼此體諒包容。」
在福利社會的支持下,每一個「個人」都有自由的空間去追求想要的生活,並且欣賞彼此的差異及創意,那是培養美感的溫床。
至於台灣人的美感經驗,《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中談及:「我們是多麼受外在世界影響,在漫無秩序的台灣城市之中成長的一位創意人,就算遠赴巴黎接受藝術訓練,在巴黎這麼一個都市計畫健全的城市中居住多年,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甩開成長中對美感判斷的深刻混亂印象,才能達成對美感的新體認。」
台灣不缺設計人才,缺乏的是一般人對設計的鑑賞力,長期缺乏美育,不辨美醜;然而,在美感沙漠中,還是有一些綠洲,灌溉一方青翠,讓台灣人在匆忙生活中接觸到美。
例如,學生時代造訪以珍珠奶茶聞名的「春水堂」,就是一段與美相遇的故事。
當時念台中女中,籠罩在大學聯考壓力下的慘綠歲月,下課後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同學結伴到春水堂,在融合了詩詞、花藝、茶道的茶店揮灑青春。那時,並不知道十多年後,台灣原創的珍珠奶茶將會漂洋過海,散布世界角落,更沒料到日後將與首創東方人文空間的設計師,結下不解之緣。
空間設計傳遞家庭價值
透過白河書法家陳世憲的介紹,得以造訪室內設計師黃鴻文的「青玉案設計公司」,隨手記下當時的觀察:「明明是一棟現代別墅,但走進庭院,卻有老房子的幽深,時間從容地在老甕上歇腳,水生植物參差不齊地冒出新綠,庭院籬笆上,掛著幾個精緻鳥籠,陣陣悅耳的鳥鳴,伴著石牆旁山水造景的水流聲,彷彿是都市中的一處世外桃源……。」
「冷冷的天,又是黃昏,喝一杯比較溫暖。」黃鴻文從琳瑯滿目的茶葉中挑了日月老茶廠的古典日月紅茶,順手把畫到一半的設計圖放到一邊,煮水、溫壺、沖泡、奉茶,錯落著佛教古董和書籍的斗室,就像是千年古剎的知客室,窗外綠意透過大片玻璃直灑進眼裡。
「爸,我要去拿光碟。」「吃飽飯再說。」他倒了一杯茶給念高二的大女兒,看女兒一陣風離開,憂心忡忡地談起學校教育。他希望女兒能在學校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不在意成績,重要的是誠信,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過一會兒,剛上國中的小兒子進來:「爸,我要上網。」「功課寫完了嗎?」喝了杯茶,小兒子一臉不甘地走了。
住辦合一,三代同堂的家庭和設計公司自然調合,二樓以上是住家,一樓前半部是辦公室,四個員工忙碌工作;後面飯廳裡,爺爺奶奶優閒下象棋,位於中間的工作室總是高朋滿座——老友喝茶或是業主洽談。
晚上,員工下班後,辦公室變成小孩的書房,或太太的插花教室。三餐更是全家團聚的時光,爸爸天天在家吃晚飯,傳統八角桌旁的牆上,貼滿了家族照片,見證家人的成長。假日,兄弟姊妹帶著孩子來,大人聊天,小孩玩耍,和樂融融。
不論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或者是「父母出外工作」的雙薪家庭,都很少看到能花那麼多時間陪伴家人的爸爸。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