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讀聖賢書不就是為明理嗎?」
「既然讀書是為明理,那麼能幫助我們明理的書,不就應該鼓勵大家去讀?大家也應該好好去讀嗎?」
「的確,好書是不厭百回讀的。」
「那麼,怎樣的書才算是好書呢?」
「能給人以啟發,給人以長進的書,就是好書。」
「好書也會被貼上政治標籤嗎?」
「好書不應該以任何理由被貼上標籤。尤其不該因政治目的被貼上標籤。」
「可是,在歷史上,每個朝代不都總會有人為一些好書或文化貼上標籤嗎?」
「確實,不論古今中外,總會有一些人,或為一已之私或一黨之利,對某些文化進行汙名化,進而大興文字獄。例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例如中國文化大革命,這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浩劫,都應引以為戒!」
「所以,好書不應有古今之分,也不應有中外之別囉!」
「當然,不僅如此,好書也不該因種族而被貶低,不因宗教而被岐視,更不能因政治的理由而成為政壇上的祭品。」
「可是,現在台灣社會的整個氛圍,不就是在所謂本土文化的政治驅使下,一步一步地去中國化嗎?各級學校不都要把有關屬於中國的文化逐漸驅逐出課本嗎?這難道是明智之舉嗎?」
「這是政治惡鬥的一時現象,歷史是一條洶湧澎湃的長河,文化是匯聚歷史長河的大海,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沒有把歷史的長河斬斷,沒有把文化的大海舀乾;四十多年前中國文化大革命阻斷歷史,擊碎文化的企圖也宣告失敗,這都足以證明: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恆續的,一時的現象總會成為歷史的灰燼,隨風飄散吧!」
「是嗎?事情會這樣單純和樂觀嗎?怕就怕如孟子所說的: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意思是說:古時候的領導人,犯了過錯,就立刻改正;現在的領導人,犯了過錯,就乾脆一錯到底。古時候的領導人,當他犯過錯的時候,就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人民都看得見,等到他改過了,人民也都欽敬他、仰慕他;現在的領導人,有過錯不但乾脆一錯到底,而且還要給自己的過錯,不斷硬拗強辯哩!」
「的確,兩千多年前的孟子身處亂世,對當時政治的亂局和政治人物的言行,不免有感而發,現在有許多人也有相同的感嘆。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不可或缺的資產,政治人物果真要除之而後快的話,我們也莫之如何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