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文村(經典雜誌執行主編)
攝影/齊柏林
生命源自於海洋,而陸地上縱橫交錯的河域網絡,則與人類文明及城市發展息息相關。一座城市的肇興,往往伴隨重要河川;如巴黎之於塞納河,維也納之於多瑙河,倫敦之於泰晤士河等皆是。而人口近六百萬的大台北都會區,則有淡水河蜿蜒護衛。
早在三萬多年前,原本由桃園入海的大漢溪及由基隆入海的基隆河,因河川改道而流入台北盆地,形成淡水河流域。今日的淡水河系,主要由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三條河川,構成大台北地區的水路動脈。大漢溪(發源於新竹與台中縣界的品田山)位在上游,在台北縣板橋的江子翠與新店溪(發源於宜蘭縣棲蘭山)合流後蜿蜒而去,再於台北市的關渡與基隆河(發源於平溪鄉菁桐山)匯合後一路向西北流,於台北縣淡水鎮油車口注入台灣海峽。
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整個淡水河系主流河長近一百六十公里,流域面積達二千七百二十六平方公里,涵蓋台北縣、市,以及基隆市和部分桃園縣、新竹縣,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幾占全國人口三成,是台灣第三大河,更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
近代台北盆地的開發,可上溯一七○九年大加蚋平原(今台北市萬華區新店溪沿岸)的開墾。其時該地仍屬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地,而後始有大陸閩、粵籍移民到此開墾,後經日治初奠現代都市根柢,而至今蔚為現代化國際都會。近三百年的都市發展史,始終與淡水河緊密攸關。
早期,淡水河肩負農耕時期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縱橫散布的支流渠道,是當時街庄聚落間的運輸及交通要道。在山青水明的往昔,淡水河兼具供給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而後隨著都市密集開發、人口高度集中,在所謂「現代化腳步」的大幅邁前下,淡水河容納城市的汙水量日增。由於城市迅速擴張、陸運發達取代水運,加以河川環境改變(泥沙淤積造成河道淤淺不利航行,工業興盛取代農業,人口成長迅速且集中,大量工業及家庭汙水排入河川……),淡水河的航運慨然止歇,最後僅存容納都市汙水的「功能」!
一度,淡水河稠濁汙穢,儼如一灘死水。儘管政府單位屢屢提出河川整治計畫,但至今效果依然不彰!隨著人為汙染大量進入河川、無法消化的大量負荷以致淤積日益嚴重,每年伴隨颱風季而來的驚人雨量,往往釀成淡水河沿岸低窪地區水患。在無力解決根本的汙染及淤積問題下,人們選擇了「眼不見為淨」——光是台北市,沿淡水河域就築有十一萬一千多公尺的堤防和六萬四千多公尺的護岸!
每天,往來環河快速道路的大量車流,觸目所及盡是高聳綿長的水泥防洪圍牆,人們往往不覺牆外正是與這座城市共生息的淡水河!
為保護沿岸人口高度密集區域,河堤逐年加長加高;為了爭取更多「市地」,許多天然渠道(如艋舺溪)、埤池(如雙連埤)、水圳(如公圳)遭掩蓋消逝,僅餘歷史名詞;為了處理大量垃圾,人們不斷向河川爭地,今日在河岸圍牆外的「親水公園」,許多就是昔日的垃圾掩埋場!
曾經,這條台北人心中永遠的母親河,是涵養這塊土地歷史與文化的生命之河,是人們懷想共同美好往昔的記憶之河。而今,負載與消化這座城市汙物的乖舛命運之河,猶在喘息。
究竟何時,可以河清見底、生意盎然?究竟何時,河堤護岸不再增高綿延?究竟何時,防洪高牆不再遮蔽視線?每屆選舉,總有候選人憑空擘畫城市美好的河景。但,一座真正親水的國際都會,何時才能展現在世人眼前?台北人在期待,淡水河也在期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淡水河小檔案】
- 發源地:品田山
- 出海口:台北縣淡水鎮油車口
- 河流長度:158.67公里(主要支流)
- 流域面積:2,726平方公里
- 流經縣市: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
[Not a valid template]↑ 關渡紅樹林 25°6’52″N 121°27’54″E 457m
淡水河口的紅樹林區,範圍包括竹圍、挖仔尾、社子及關渡,總面積超過六十公頃,是目前全台位置最北、占地最廣的水筆仔純林。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的關渡,近幾年面積已擴展到數十公頃。[Not a valid template]↑ 大漢溪工業汙水 24°55’59″N 121°22’15″E 244m
在台灣,有近三成五的工廠坐落在台北縣。在新莊、樹林、三峽及鶯歌等地,沿大漢溪設立的工廠所排放的工業汙水,對於生態環境造成直接而嚴重的毒。同樣的河域內,不同的河段位置,命運大不相同![Not a valid template]↑ 淡水河上橋梁 25°4’42″N 121°30’18″E 152m
大台北地區,被淡水河及其支流環繞圍護。因一水之隔,兩岸台北縣、市的聯繫,就需要橋梁來溝通。橫跨淡水河上的台北大橋、淡水大橋及重陽橋(由遠而近),是連結台北市和台北縣的重要橋梁。每天,人車頻繁往來於橋上,卻鮮少有人駐足俯瞰橋下、與居民生息相關的河川。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