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鄰亞洲】 孟買街童,平安!

撰文/童貴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度除了恩怨情仇的寶萊塢歌舞電影外,也有自然寫實的非商業電影,探觸文明背後的階級矛盾與邊緣弱勢族群的人情實況,傳遞厚實的人道關懷精神,《孟買平安》(Salaam Bombay)便是典型代表作之一。這部以記錄孟買街童與娼妓等社會底層人物為主軸的電影,在一九八八年首映時,引起各界矚目,翌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至少獲八項國際獎項的提名與入圍,在國際影壇上揚名立萬。

為求逼真,片中主要演員都是如假包換的街童,留美哈佛大學的女導演米拉‧奈兒(Mira Nair)深懂,除了演技訓練外,她更需要一位創意而溫情的專業兒童心理治療師,安撫和協助這一顆顆待琢的璞玉,讓他們得以自然地在鏡頭前搬演自己的故事。於是,工作小組找到迪娜姿(Dinaz Stafford)。

一年後,戲殺青了,曲終人散,電影也成功創造了議題,但這群孩子呢?繼續五湖四海求生去嗎?或任由他們重操舊業,回到車陣人潮中攻城野戰?此時的迪娜姿,因為愛上電影,已準備全心全意投入紀錄片的電影製作,但眼前這群孩子,卻促使她萌起「不該如此」的決心和行動,迪娜姿毅然為街童量身訂製了日間教室與女子夜間庇護所,取名「平安孩子基金會」(Salaam Balak Trust)。

「平安孩子基金會」有別於一般管制嚴格、井然有序的非政府組織,但看似鬆散散漫的表象下,實則有其特殊社會情境的考量。據去年福利部的統計數字,全國各地不滿十四歲的童工超過一千萬,街童人數至少超過一千八百萬的龐大數目中,孟買的街童估計有十萬至十二萬五千之間。在一個「連政府對街童問題都束手無策」的實況下,為配合難以掌握的街童,基金會以開放自由的方式打造一個「大門永遠敞開的家」。歷經多次「抓緊怕死,鬆手怕飛」的經驗以後,根據迪娜姿十七年來與街童為伍的觀察,街童生來有顆漂泊的自由靈魂,定不下來是他們的特質;習慣披霜冒露的孩子,來去如風,怎能期待他們為自己的將來深謀遠慮?於是,得不到立即「好處」、耐不住「安靜坐著學習」而逃跑的孩子,多得難以計數。但近幾年回流的比率逐漸提升,且大部分是口耳相傳,由街童介紹街童。

基金會在孟買的五個地區成立活動中心,由十位職工及數十位志工老師共同照顧來去無蹤的兩百多名街童,除了提供包括基礎教育、戲劇、音樂及柔道等七項課程外,也供應營養午餐。

基金會的其中一間活動中心,位於一座破舊大樓角落的教室,數十位街童席地而坐,朗朗讀著英文單字,和賣力解釋的老師有問有答。兩坪不到的辦公室就在隔壁,午後的陽光像聚光燈般,把長廊拖曳到另一個盡頭。樓梯角緩緩走來兩位少女,其中一人抱著沉沉睡著的小嬰兒。迪娜姿一見到她們,臉色霎時沉重,二話不說,轉身就把她們拉進辦公室裡,語氣中難掩情緒。我雖不諳印度語,卻能從她們夾雜著英文單字的對話中了解一些事件的始末——未婚生子,照顧自己都已如此艱難,如何能再負荷另一個小孩兒?迪娜姿建議把孩子送到孤兒院,但這位未婚媽媽卻執意不肯……。

讓我們一起遊戲

「我喜歡來這裏上柔道,老師教我很多東西,將來想當計程車司機。」十二歲的阿努潘,平時在海軍大道的沙灘上打零工,有時負責轉動兒童遊樂區內手動式的旋轉木馬,有時也到街頭上兜售巨型氣球。原本只求三餐溫飽的他,現在已開始有憧憬、有未來的盤算。迪娜姿摸摸他的頭,告訴我阿努潘很聰明,只是欠缺栽培,「他可是當印度總理的料哦!」一旁的老師幽默地帶頭起哄,並進一步解釋道:「孩子們不需要同情,他們渴望朋友,和他們互動,需要的不只是愛心與耐心,更要有膽識、搏感情和一點江湖義氣,才能走得久。」

這樣的氣魄,在關注街童吸毒的問題上,格外不可或缺。在電影《平安孟買》中,年紀稍大的配角齊魯姆(Chillum)磕藥吸毒致死的情節,並非譁眾取寵,而是真真實實發生在孟買街頭上的故事。根據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的統計,全球有三千一百萬人感染愛滋病例中,非洲占了將近三分之二,但亞洲的成長速率最快。目前,印度感染愛滋病毒的人數多達四百萬,位居全球之冠,其中尤以集合眾多移民與街童的孟買城居多,印度的「輔導聯合陣線」(CASA)還曾就此數據,形容孟買是「毒癮與愛滋之城」。

「平安孩子基金會」和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組織(UNODC)合作多年,負責這項計畫的召集人帕拉蒂瑪(Pratima Jamwal)表示,許多資深街童甚至有辦法自行發明取代毒品的化學物質,互用針筒和男女雜交擴大了愛滋感染的範圍,加劇了「診斷」和解決的困難度。曾經也在毒海中浮沉而最終回頭是岸的職工阿司穆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局限於人力和經費,基金會能著力的地方有限,「只能以每天訪視、規勸與轉介個案為主要的行動力。」

街童人生猶如野草,在疾風暴雨下,任憑天生地養。嚴酷現實迫使他們的心智提早「轉大人」,飽經歷練的心智藏在「孩子」的身形內,但險惡街頭上所摸索的生存之道,繁蕪舛雜,在未經是非黑白的辨別與判斷下,往往經不起考驗。「組織的宗旨很簡單,就是讓他們重返童年,透過教學、遊戲和運動,讓他們在自然自發的環境下,認識自我,了解什麼是社會規範,練習紀律,明白遊戲規則。」在海軍大道附近的另一家活動中心內,迪娜姿一邊無拘無束地與孩子嬉鬧擁抱,一邊自嘲長久以來已習慣活在「沒有具體成就感」的生活,但她不以為意,「這份工作的對象和基石,本來就是建立在一般社會所認定的『失敗者』上,一旦他們『成功』了,就該離開這個圈子,自立自主。」

院子的空曠處,三、五位女生在地上玩跳格子,幾個男生爬上低矮的樹枝,與盤坐地上吃飯的孩子互相嬉鬧叫囂。

有人敲打鍋子取代鈴聲,鏗鏗鏘鏘的聲音,召喚著遊戲的孩子回教室上音樂課。隱身熱鬧街衢後巷的基金會,在平靜流動中,對街頭孩子送往迎來,不用鐵腕嚴治,沒有門禁家規,只求照顧好每一位自願踏進院內的孩子,儘管如此教育方式有些不合時宜,卻不卑不亢地以守護者的角色,像等待浪子歸家的父親,靜候街頭的另一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 清晨時分,一家大小倒街臥巷的畫面,已成了孟買貧民區的尋常街景之一。有些露宿街頭的街童是外地移民,有些則是住不起貧民窟的尋夢者的第二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