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去過貴州與甘肅很多次,沒有比這一次更辛苦,也更幸福的了。
貴州與甘肅都是中國貧困省,它們的貧與困都來自自然條件的過與不及。貴州省到處都是從地拔起的石頭山,過多的石頭山林立,構成了「地無三里平」的特殊喀斯特地貌,這對外地人來說,石山如筍,秀麗怡人,而對當地農民來說,石山奪地,耕地貧瘠,溫飽堪虞。
至於甘肅省,除黃河兩岸略見綠意外,絕大多數土地都是黃沙滾滾,雨量極稀,乾與旱,枯與黃,形成了黃土高原另類景觀,儘管勤勞的農民仍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一種永不放棄的毅力,耕耘著被榨盡擰乾的土地,換得的仍然是乾旱土地上唯一溼潤的汗水與淚水,年年歉收的無奈,日日盼雨的渴望,深深刻畫在他們飽受風霜,皺紋成網的臉上。
這次到貴州是緣於慈濟基金會援建羅甸縣平岩大愛移民新村的啟用。羅甸縣是貴州省的貧困縣,可以說是貧困省中的貧困縣,而平岩是少數民族紅苗群居的地方,又是貧困縣中的貧困村,其生活的艱難與物質的匱乏,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所難以想像。
為了改善平岩村苗族鄉親的生活和居住環境,慈濟基金會與羅甸縣政府合作,實施了移民遷村計畫,由縣政府提供土地,慈濟捐資興建嶄新民房,讓受困石頭山上,住不能求安,吃不能求飽,寒不能求暖的苗族村民得以搬遷到山腳下。現在新村建好了,我們可以許給平岩村的村民一個希望的未來了,身穿色彩繽紛傳統服飾的苗寨鄉親歡喜入厝了。就在冷冽的氣候中,大家相互擁抱,相互拉手拍肩,相互慶賀,彼此的距離拉近了,大家的熱血沸騰了,八十四戶人家新居落成,家家大紅燈籠高高掛,戶戶結綵炮竹響,村民的興奮之情用歌舞表達了,苗族的傳統文化在儀式中盡歡了,人人喜形於色,個個笑逐顏開,村裡的老人說,活了這把歲數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高興過。他們一掃了祖祖輩輩一直深埋在心中的無望陰霾,他們似乎乍見一道清晰的希望曙光,這道曙光是恢復過往苗寨榮光的希望。在新村啟用儀式上,天氣是冷的,人情是熱的,天寒地凍,確實增添行旅的困難,但一股股熾熱的情緒卻在新村裡久久迴盪。
儀式結束,我們挨家挨戶送上喬遷賀禮,致上最深情的祝賀之意,我們喜見有些村民因為有漂亮的新居而得以成家了;也樂見許多出外打工的年輕人,因為有了舒適的住房而倦鳥知返了。親友致贈的電視機、洗衣機與新款的傢俱一應俱全,把家裡裝飾得喜氣洋洋,這不就是村民生活改善的新台階嗎?這不就是平岩苗寨歷史的轉捩點嗎?過了三、五十年之後,再做一次歷史回眸,我們就會赫然發現這是多麼關鍵的時刻啊!
走出了溼冷的群山,我們又進入了乾冽的高原,甘肅的靖遠縣是這次我們千里迢迢要去的地方。甘肅省跟慈濟結緣可以追溯到一九九八年慈濟基金會的水窖抗旱工程計畫,當時我們在通渭縣和會寧縣興建了可以收集老天偶爾恩賜的雨水水窖,之後又把這項已見成效的水窖工程推廣到東鄉縣、廣河縣、永靖縣、靖遠縣,近二萬口的水窖確實解決了乾旱鄉鎮民眾的飲水之急,但對於滴雨不降的地方,再多的水窖也難以發揮其功能,於是我們有了移民遷村的想法。誠如證嚴上人所說的:與其讓老百姓從盼望、無望到絕望,倒不如用一勞永逸的方法,將他們從極旱的地方搬遷到水源可以到達之地,讓他們重新開始。於是,靖遠縣劉川鄉來窯慈濟大愛村的援建構想從此底定。
經過兩年多的規畫設計、發包興建,現在劉川鄉來窯二百一十戶的慈濟大愛新村矗立在村民的面前了,長期和乾旱黃土搏鬥,卻少有收穫的箬笠鄉二百多戶居民,終於可以突破乾旱與荒蕪黃土的重重包圍,搬遷到黃河水提灌得到的來窯村了,這又是箬笠鄉居民的歷史新起點,難怪他們要全村同慶,龍獅齊舞;縣政府也請來了秦腔劇團在新村廣場公演兩天。對縣城裡的老百姓來說,觀看專業劇團的公演或許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對於偏遠鄉村的農民來說,卻是頭一遭的新鮮事,所以在公演的第一天我們目睹了村民的熱情捧場,攝氏零下二十度冰冷的低溫,絲毫不影響他們引頸觀賞的熱情。
在甘肅劉川來窯慈濟大愛新村做了一番巡禮與入戶訪談後,心中有無數的感想與感動,黃土地上老農民的樂天安命與農村婦女的任勞知命,自然能夠觸動每一個人的心弦。而他們得來不易的笑容與苦難中淬煉出來的自信,更能撼動人心。在尚未遷村以前他們始終愁眉苦臉,遷村以後,深鎖的雙眉打開了,苦盡甘來的滋味讓他們綻放出笑容了;雖然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但我們總認為受苦的人臉上的笑容是最燦爛也最動人的,這樣的笑容,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所以我們感動。在訪談中,我們又深深感受到,他們對於未來的前途充滿了自信,尤其對被絕望壓抑很久的村民來說,一夕之間把灰色的絕望,轉化成對未來充滿樂觀與自信,這應該是從大苦難中才能淬煉出來的吧,所以我們感動。
北風冷冽如刀割,旅程遙遠顛簸,群山皚皚白雪,四顧草木枯黃,人畜在寒風中畏縮打抖,在這樣的氣候中早出晚歸,翻山越嶺,辛苦誠然辛苦,但看到苦難村民得以從幫助中綻放出可愛的笑容,我們心中自有一股暖流澎湃激盪,於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在心中興起了,一個字一個字彼此迴盪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