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芛薇(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從今年清明假期起,台灣社會就格外不平靜。
四月初清明連假第一天,台鐵太魯閣號出軌,釀成四十九死,引發社會震撼。過了母親節、端午節,來到六月十七日,台灣因新冠肺炎而過世的人數,在一個月內從十來名快速飆升到四百九十七名,超過了太魯閣號罹難者的十倍數量,且五月底起,每天以平均數十例的速度增加,對未知與死亡的恐懼一度籠罩了全台灣。
疫苗一夕間變得一「苗」難求,眾人爭著優先施打疫苗,有如爭取諾亞方舟的保命船位。
但來到谷底之際,曙光開始出現。六月初,日本贈送台灣一百二十四萬劑疫苗,美國也在六月下旬送來兩百五十萬劑。同時,進口疫苗採購、國產疫苗也馬不停蹄地進展中。
此外,從六月中旬起,確診數明顯減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更表示,疫情受到控制,希望接下來死亡病例可逐漸減少。
過去一年多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新冠病毒,成功入侵台灣社區,短短一個多月來,徹底撼動台灣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威脅無數人的生命、生計,或影響日常生活。
國際防疫模範生的失策
回到二○二一年五月十號,是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的第二個母親節,社會洋溢歡慶佳節的氛圍,那時的私人聚會也自然不太有口罩與社交距離。
母親節當晚,住在宜蘭的小旻(化名)夫婦就如許多家庭,帶著孩子,回到附近娘家聚餐。然而天倫之樂下,數次變種、散播力更強的新冠病毒其實已悄悄入侵許多家庭,但包含小旻一家在內的台灣社會,仍絲毫未察覺。
母親節隔天,因前日來訪娘家的朋友確診了,小旻一家與娘家共七個人,全都被衛生局匡列為接觸者,須採檢、隔離。「我們是宜蘭縣第一批被匡列的人。起初我腦袋一片空白,後來瘋狂地在車上、家裡到處噴酒精。也一直想為何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家身上?」小旻說。儘管全家後來都幸運地無人確診,小旻仍難以忘懷在社會一片祥和下,收到隔離通知的恐懼。儘管事隔一個月,她說到激動處時,仍落了淚。
五月十一日,指揮中心宣布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階段,並立即升為第二級警戒。
五月十九日,全國跟進提升至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學生停止到校上課,種種措施都希望阻斷病毒的失控傳播。台灣進入最緊繃的防疫時期。
死亡,登門造訪
一個多月後,本土案例快速飆升至一百倍、一萬兩千名以上(截至六月二十二日),遠超過境外案例。
不僅確診數飆升,「北投一家四口三人猝死」、「內湖電視台攝影猝死馬桶上」、各地猝死事件也屢屢傳出,多起事件更在事後證實死者感染新冠肺炎,卻未能即早發現與治療。社會人心惶惶,深怕下一個輪到自己或親友。
七十多歲的王小姐(化名)於六月初確診,與同樣確診的先生、兩個兒子分送不同醫院。短短幾天後,王小姐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收到先生離世的消息,連先生最後一面都無法見到。「我以前很容易因為小事而哭,現在卻不知道該怎麼哭。」王小姐告訴照護護理師。
在四百九十七名死亡人士中(截至六月十七日),六十歲以上的人占了絕大多數,七十五歲以上更是占了22.7%。若沒有這場大疫,許多人的人生應該不會如此倉促地畫下句點,也不會有那麼多人一夕間頓失摯愛。
「我那時是自願轉調過來的,想著若我們都不過來,那誰顧這些確診患者?」台北慈濟醫院護理師林郁萱表示。比起恐懼自身健康,林郁萱更掛念著病患,「我很希望病患康復回到社區後,不要被邊緣化,他們也不願意生病。」
什麼時候才能重回安心生活?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許瓊文去年春天從日本回到台灣,她深有所感地說,「在日本工作時,我想說不是不要出門跟戴口罩,就應該能控制疫情嗎?輪到台灣才理解到,一旦病毒進來社區後,太難了。」
住在台北萬華的張沛瑜,五月底先經歷同住的繼父染疫離世,後她與先生雙雙確診,如今已康復回家。她說繼父幾乎足不出戶,也跟他們互動很少,他們更完全沒想到病毒會進入家中。回顧這段日子,她表示,「永遠不知道病毒在哪,不要存有僥倖,只能更加小心。」這是親自經歷過病毒的無情,才有的深刻體悟。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原本載著市民的公車被改裝為載送確診病患的防疫巴士,並配置隨車醫護人員。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北市華中橋及環河快速道路交匯處傍晚六點的景象。原本塞滿大小車輛的交通顛峰,卻呈現幾乎「空無一車」的景況。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量醫護人員沒日沒夜地守在防疫最前線。新北市中和的機動快篩站,快篩人員疲憊不堪。(攝影/蔣銀珊)
[Not a valid template]↑ 原先燈火通明的台北饒河街夜市,僅剩一攤商獨守於一片漆黑中。
[Not a valid template]↑ 全國停課不停學。雲林虎尾國中老師王迪元,將學生照片放於座位,模擬學生同在教室。
[Not a valid template]↑ 疫情改變了諸多日常。許多人在家辦公,也身兼育兒角色。(圖片/黃世澤)
[Not a valid template]↑ 疫情升溫後,國人積極施打疫苗。高雄市採民眾不動、醫護動的日本「宇美町」疫苗打法,大幅加速施打。(圖片/高雄市政府)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