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時代】無用大用 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陽和煦,一期稻作緊鄰著結實纍纍的葡萄藤架,綠色稻浪迎風翻飛,本該一幅如畫的鄉村風景,孰知隨著涼風吹來的竟是陣陣惡臭。
如果不是此刻站在鄉間,親眼見到溝圳旁堆積的葡萄藤掺雜著發出異味的塑膠垃圾,實在很難想像甜美果實的生產現場,背後竟有如此不甜蜜的下場。

一位阿嬤騎著摩托車緩緩停下來,一陣寒暄之後,才知道原來正是這葡萄園的主人,她也不避諱地告訴我們,堆在水溝旁綁成一捆一捆的葡萄藤是她的傑作,因為實在無處消化,只好先堆著,然後趁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再偷偷地丟進溝裡燒掉。有時候會遭鄰居舉報,引來彼此的不快,但這樣的鄉間衝突與無奈,實在是因為這些農業剩廢無地「去化」。

我想起甫行經的埔鹽交流道旁,一堆看起來不太悅目的物質:葡萄藤、廢木材、肥料袋、農藥罐、敲碎的米酒瓶……,舊時燒過、新近堆積的灰燼上,意外冒生出的芭蕉樹則成了絕佳的遮蔽視角。這是村莊邊界無人聞問的角落,也成了農業剩廢傾倒的絕佳場地。

這些不被注意的「小」問題,都是鄉村的難言之隱。

農林剩廢歸誰管?

只要有生產,一定會有剩廢。除了各種果樹修剪下來的枝條,稻米生產所遺下的稻殼、稻稈稻草、木竹下腳料,香菇與花卉的栽培過程中,各種農林剩廢數量其實大得驚人。

葡萄藤既不是家庭廢棄物,也不真屬於事業廢棄物,妾身未明之下,清潔大隊不願收,焚化爐也不給燒,到底何處才是它的歸屬呢?

來到台中新社,這個台灣香菇養殖的大本營,田間處處可見香菇栽培的設施溫室,國人一年消費五億包的香菇太空包,其中兩億包來自這裡。然而,每年產季過後,台中新社不時會現身各大新聞媒體:「廢棄的香菇太空包被任意傾倒在溪谷大排,造成水源汙染的環境問題。」

曾經是菇農的陳進耘表示,「這些一次性廢棄香菇包,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又怎能安心繼續下一季的種植呢?」他在七年前成立了廢棄菇包處理廠,目前的產能已經可以去化新社地區五成以上的菇包剩廢。

農廢處理廠基本上是個鄰避處所,鄰居的檢舉投訴不斷,「天天被抄」是夫妻倆最大的噩夢。因為堆積的菇包容易發熱,木屑裡面殘留的菌絲會發酵產生異味,因此引起鄰居抗議。「但有時候還沒有堆置,就已經有人陳情了。」

此外,因為不懂法規(正確說來應該是法規的模糊)與權責單位的歸屬不明,讓他花了好多時間在公部門間來回奔走。「在田裡歸農委會,剩廢運出農地歸經濟部,如果發電則歸能源局嗎?農業循環再生計畫,到底歸誰的業務?」這是許多農民與廢棄物處理業者的普遍困惑。

因為沒有清楚的政策、找不到跨部門的整合平台,有時候一個人說一套,讓跑單的農民莫衷一是。對於今日人口老化的農村、缺乏知識與資源的農民來說,想要盡力推動農林剩廢的再利用,恐怕是難上加難。

潔淨、自主、穩定的農林生質能

台灣的能源大多倚賴國外進口,一般民眾並不清楚國家能源的安全存量:「天然氣只有七天,媒則僅一個月的量。」我們排拒核能發電,也視燒煤為落後、汙染空氣的發電方式,對於本土的、穩定的潔淨能源肯定是有所需求。

近年來全力推廣以農林剩廢生質能源的虎尾科技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教授林世章,在靠近雲林高鐵站的戶外校區有一處實驗場域,帶著學生將小型汽化爐、發電機置於貨櫃車上,向大眾展示如何利用各種農林剩廢(稻稈、竹子、銀合歡、風倒木、香菇包、果樹修枝材、棧板)作為發電燃料,產生木瓦斯及低煙炭。林世章樂觀地估計,以農林剩廢生質能發電再結合沼氣,一年可以有一百億度電的產出,未來可以提供國內2% 的電能。

前景聽起來很美妙,但是耳聞的農林生質能電價,卻又感覺不太妙。
目前議定的電價一度僅二.六元,如果業者的投資無法合理獲利,又怎能鼓勵農林生質能作為永續的產業。林世章感嘆地說:「台灣的電價太便宜了,不是一個適合發展再生能源的地方。」

今日台灣的再生能源(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水力、生質能、地熱、燃料電池)占總發電比僅6%,為了實踐二○五○年「非核家園」標的,一向備受忽略的生質能(Bioenergy)此時此刻開始受到關注。

台灣一年產生的農業剩廢究竟有多少數量?目前我得到的答案竟是:很難說。因為實際生產與申報數量時常兜不攏。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副教授邱祈榮表示,農業方面,主管機關計算方式不一致、對農業剩餘資材與剩餘物的定義不清,使得統計項目與數量差異甚大,成為推動循環農業的障礙。

是資源,不是問題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農林剩廢料源的統籌管理上尤其如此。

什麼是「廢物」?放對地方就不是垃圾、廢物,反而是有用的資源,放對地方,可能是人人爭搶的生財資源,所謂的農林剩廢,也可能是農林黃金。

在太陽能的搶地之亂、風力發電的生態疑慮,到近日的全台大停電,如果無法節流,那麼更應該用力思考如何開源。農林剩廢是環境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將剩廢物資妥善轉換再生,應可迎來一場三贏的局面。

談環保,不能只做半套;再說了,「吃葡萄怎能不吐葡萄皮」呢?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花蓮富里收割後的稻田上一撮一撮的「稻桿蓬」,是台灣農村常見的風景。一公頃的稻田估計會有六公噸的稻草產出,當數量超出可以處理的範圍,就會形成環境問題。
[Not a valid template]↑ 堆積如山的廢棄菇包,經過脫袋處理,塑膠袋及木屑都可回收再利用。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牆之隔,左邊為廢木破碎之後的料源,右邊則為燃燒產生熱能及電能的汽化爐,這種小型電廠也是再生能源的綠能尖兵。
[Not a valid template]↑ 賴茂勝以五個不同樣本實驗,證明加炭的有機栽培較不耗水,排水性較差的黏土加炭之後則保水效果變佳。
[Not a valid template]↑ 竹剩廢的氣化木瓦斯以內燃機發電,即時且持續性產電,在台灣可成社區微電網的基載電力,成為再生能源供電的另一種選項,亦可用於偏遠農村的永續續發展發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