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游崇瑋
二○二○年底,牛年尚未開始,擎天崗的水牛事件就先一步震驚了社會大眾。
因為寒流一波波來襲,陽明山擎天崗的水牛大量暴斃。經過相關專家會勘,確認了牛隻是因營養不良加上氣溫過低的外部因素,導致了遠多於往年的死亡量。水牛在台灣早期農業社會貢獻良多,善待剩餘的水牛也是普世價值,今年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水牛吧!
外來的「台灣牛」
亞洲水牛(Bubalus bubalis)在台灣屬外來物種,這是一個單純、基礎但必須要清楚明確的大前提。台灣的水牛是從十七世紀才開始引入,有些是荷蘭人於一六二四年從爪哇引入,另一些則由中國先民於一六三○年左右引入,「一牛三金」制裡面所稱之牛,即為鼓勵先民耕種所贈與之水牛。與水牛相關之文史記載皆不早於十七世紀,意即水牛被人為攜帶至台灣尚不足四百年。
另外,亞洲水牛是馴化動物,當馴化動物自祖先物種完成人為馴化的那個瞬間,就已經有了不同的分類地位,是個天生的外來種。在人為攜帶抵達世界各地時,如果脫離人為管理逸出,是有可能在野外落地生根,形成危害當地原生生態的入侵種。
廣義的與狹義的牛
牛科共有一百四十三種,我們可以定義成廣義的牛,但事實上牛科裡面包含了我們都很熟悉的牛與羊,因此,我們可以說羊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牛。
根據目前最早、一千八百五十萬年前的牛亞科物種化石推定,牛亞科可能起源於亞洲。牛亞科物種的體型通常都大過其他牛科動物,公牛普遍也比母牛大。在頭部犄角方面,所有物種的公牛都有角,而少部分物種的雌性並沒有角,兩性的角外部表面都很光滑不具圓環狀突起。
牛科又有「洞角科」之稱,意指本科之下的物種頭角內部皆為中空。牛科動物的角可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位於角基部之額骨凸出的骨質部分,稱為「角心」;而一般人最直觀的「角」的部位,是一整根的空心構造,如同刀鞘一般直接套在角心之上,就稱作「角套」。由角心和角套所共同構成的牛科頭角,在動物逐漸長大以後開始從頭上長出,生長成熟以後就定型,終身不會自行落角。如果因為外力造成落角,也不會再行生長。大多數牛科物種雌雄都有角,但仍有少數例外。相比台灣也有分布的鹿科動物(Cervidae),主要的差異在於雌性鹿科幾乎都不長角,而雄性的頭角實心,每年會落角,隔年再重新長出角。
偶蹄目動物的腳趾看上去主要只有兩根,並大多已經特化成堅硬的蹄。但事實上牠們的祖先當時也是擁有五根腳趾的,經由漫長的演化之後,目前就只剩第三、第四趾特化為蹄,其他三根腳趾都已經萎縮甚至看不出來了。
台灣本土有什麼牛?
台灣原生帶角的偶蹄目野生動物有山羌(Muntiacus reevesi)、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以及台灣長鬃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i),其中只有牛科的台灣長鬃山羊屬於廣義的牛,台灣並沒有狹義的原生牛種(牛亞科)。
如果包含了化石紀錄,台灣出土過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的化石;在台南左鎮菜寮溪、屏東四溝、新竹關西以及澎湖水道等地,皆出土過部分德氏水牛化石。德氏水牛棲息於距今數十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晚期東亞,當年牠們見證了亞洲東岸和台灣島相連的狀態,也可以反推在當時的台灣海峽,應該遍布德氏水牛偏好的草原和沼澤環境。至於水牛或者黃牛(或稱「赤牛」)等台灣常見牛隻,其實都是經過馴養、育種之後進口來的外來物種,並非台灣本土原生的牛種。
愛護動物為普世價值
擎天崗的水牛事件警惕了我們,讓我們好好思考,是否我們對於這些水牛的認識還不夠?對牛隻何時被先民攜帶入台的歷史背景認識不夠?生態演化的科普教育也做的不夠?
我們要充實的部分還有對原生生態系的認識、外來物種對本地生態的各種影響、移除外來野化動物的後續福利與人道做法,也必須盡量避免濫情和情緒勒索。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彰化芳苑的「海牛運蚵」也從早期的三、五百頭規模,凋零至今日的僅約十頭,並也從純粹的採收蚵田,演變成今日的文化體驗行程。(攝影/陳弘岱)
[Not a valid template]↑ 嘉義太保水牛厝的牛將軍廟前銅像。傳說鄭成功抵台時帶了八頭水牛協助耕地,先民因而立廟,感念水牛協助開墾時的披荊斬棘。(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長鬃山羊是現存唯一的原生牛科動物,也是世界唯六的鬣羚屬物種之一,台灣特有種。
[Not a valid template]↑ 工業化的現代社會,水牛的耕地需求低,數量也愈來愈少。善待逐漸凋零的水牛,讓牠們安養天年,是我們可以回報給水牛的一丁點回報。 (攝影/劉子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