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沈競辰
記憶中,小時候的鄉下院子裡有兩棵大樹,斑駁的樹皮留下歲月的痕跡。在小孩子的心目中,老樹的樹頂好像高到雲端,每次抬頭仰望這兩棵樹的樹梢,總是看到脖子發痠卻還看不到頂。從小學的教室裡就可以看到那兩棵大樹,每次我都很驕傲地指著它們,告訴同班同學,我家在那裡。
每到秋天時,樹上總聚集了許多麻雀,喧鬧不已;在大樹的樹蔭底下,曾經有過許多愉快的童年回憶。隨著都市化的腳步愈來愈近,整個社區也面臨改建為公寓的命運。老樹被砍除,但樹與人的共同回憶仍然深植心中,這也啟發我日後對台灣老樹的興趣與調查。
從先民渡海闢土墾荒,經過數百年披荊斬棘以啟山林的結果,台灣的低地平原及山坡的原始森林幾乎已被砍伐殆盡。以前的森林早已變為農田、城鎮了!還好一些鄉村仍保留了少數年老的大樹,是原始森林僅有的紀錄。
除了原始老樹,外來族群也會帶來新的植物物種。每個民族在遷徙時,必會帶著生存所需的工具與種子,作為到新據點時農耕生活的依據。透過不同植物隨著人類腳步而擴展、種植與利用,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遷徙軌跡與生活。
近年來研究植物的新興領域是「民族植物學」,目的是記錄和描述人類與植物在文化和實用領域中的關係;它著重於研究植物在人類社會中被使用、認知及保育的過程,這也促成植物與考古學跨領域的研究興起。
台灣這個島嶼住著不同的族群,民族遷徙牽動著生物流動,尤其是與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植物。一棵老樹、一個故事,老樹傳承了許多文化故事。
從地名中看見老樹
習俗上,過去先民在某地拓墾後,常依據當地原來最茂盛突顯的植物景觀,或村莊中較大型的樹木,當作新形成的部落名稱。
在台灣早期傳統地名中,以天然植物命名者,如新北市樹林區、永和竹林路、桃園、楊梅、蘆竹、雲林縣莿桐……等不勝枚舉。其中以「林、竹、樹、茄苳」為最多,在台灣鄉間有許多地名,像新北市蘆洲區的九芎街、汐止的茄苳腳、新竹市的茄苳里、彰化市的茄苳路、台中市大里區的樹王里、雲林縣斗六市的楓樹湖和南投縣的神木村,都是因為老樹而得名。
比較特別的是台北市古亭,雖與老樹有關,卻不以樹為名,原因其來有自。台北市晉江街三十四號長慶廟為古亭區最早的廟宇,建廟迄今兩百三十年,是當時僅有的一座土地公廟。廟後方的老榕樹高十五公尺、胸徑一點八公尺。
一百多年前,此地先民「武功周」裝設「鼓亭」於大樹之上,在今公館附近設置警戒哨,若有原住民襲擊,便擂鼓示警,聚眾以抗之,為「鼓亭」地名之由來。後日治時代為方便書寫,改為「古亭」,因此成為古亭庄之核心地帶,聚落亦由此地發展開來。現廟前仍有石碑記載此段事蹟。
台灣歌仔戲的發源地,在宜蘭縣員山鄉永同路二百零三號的結頭份社區活動中心對面。樹齡約有八百年的老茄苳,是宜蘭縣最具文化與人文歷史的一棵老樹。相傳在清朝末年,台灣歌仔戲開山祖師歐來助先生即在這棵樹下搭棚教唱,形成蘭陽平原獨特的本地歌仔。宜蘭縣政府也在樹下立碑為誌,後來更成立第一個公辦的蘭陽歌仔戲團。
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七日亞力士颱風侵襲宜蘭時,老樹因不耐強風豪雨而折斷,現只剩下約四公尺高、直徑三公尺的殘幹,不復當年壯碩景象。現在部分斷落的枝幹仍放置在老樹旁及活動中心的廣場上,由殘幹萌發出新生的枝條形成二代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白色油桐花與黃色相思樹花間雜叢生。兩種樹分別由日人和漢人引進低海拔山區。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投市八卦路的老樟樹,雄偉參天,是樹齡超過一百五十歲的「樹瑞」。(攝影/潘智敏)
[Not a valid template]↑ 日治時期引入不同樹種。台大校園的大王椰子樹,反映日人鍾情熱帶植物。(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通梁古榕位於澎湖縣白沙鄉通梁村保安宮,為台灣最大的榕樹。(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蘭嶼達悟族原住民正在製作拼板舟。雖是海洋民族,但他們對大樹很尊敬,製作拼板舟之前,一定會先祭樹,獲同意後才敢砍伐。(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投市福山里的四百年荔枝老樹,由福建先民種下,與台灣人共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根茁壯。(攝影/陳弘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