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享受孤獨

撰文/王思熙

學相約到大學教授家聚會,剛開始大家相談甚歡,聊著聊著,學生們的話題慢慢轉向對生活的不滿,與對現狀的抱怨,他們不滿功課的繁重與人際關係中的恩恩怨怨。

這時,教授不動聲色地從茶水間拿出許多材質不同、形狀不一、顏色各異的杯子。其中有陶製的、有瓷質的、有玻璃的、有塑膠的、教授讓同學自己取杯倒水喝。很快地,杯子被取得七零八落,托盤上只剩下一些造型較粗陋、質地欠精緻、色澤較不美的杯子。

教授微笑地對學生們說:「你們瞧,所有細緻、古樸、玲瓏、美麗的杯子,都被拿走了,剩下的全是讓人看不上眼的塑膠杯。現在,我想問的是,你們拿杯子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們疑惑地回答:「不就是拿來喝水嗎?」

教授又問:「既然是為了喝水,那麼你們為什麼那樣在乎盛水的杯子呢?隨手拿一個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還要東挑西選,選那細緻美觀的杯子呢?」學生一時啞口無言。

這時教授正色說道:「主副不分,而又什麼都想一把抓的心態,正是造成生活壓力的主因。明明你們要喝的是水,卻在乎選擇品質好又美觀的杯子,甚至會因為拿不到自己滿意的杯子而心生怨言。」

教授又說:「這種情形就和生活沒有兩樣,生活就是水,而名譽與地位,僅僅只是盛水的杯子而已。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杯子上,那麼,我們就沒有時間和心情,去品嘗和享受杯中水的美好滋味了。」

教授的生活教育或許讓人有所啟發,但杯和水,難道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既然是要盛同樣的水,當然要挑選一個賞心悅目的杯子,學生這樣做並無可厚非啊!

換個場景,如果教授用不同的杯子,盛了相同的茶水,用茶盤端出來讓學生自由取得,我想大多數的學生會選擇質感好又美觀的那一杯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在,因為有內涵與外在,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就如同一杯水,杯子是外在,水是內涵。自己的內涵是自身用歲月釀就而成佳釀,成分包括思想與觀念、品德與學識。自己的外在,也是自己平日修練而成的身形與儀容、態度與行為,兩者互為表裡,密不可分。

「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內涵,就應該怎麼醞釀;要有什麼樣的威儀,就要有怎麼樣的修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的品格與氣質、操守與價值,就是內修外行的煥發。

人終其一生,一方面在釀造自己的內涵,也在品嘗自己的內涵;每天在修練自己的言行,也要自重自己的言行。

遺憾的是,人是群居的動物,在群體的生活中,為了爭取生存與表現感覺良好的自我,必然產生比較和計較,有了競爭與階級。

於是,人除了具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在外,現實裡,還要放在人類社會中待價而沽。有人天生就能得個好價錢、好地位,例如種姓制度中的貴族階級;有人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奮鬥爭取好的地位和價值,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大多數都屬於這種人。

在奮鬥的過程中,有人很快地能夠浮出水面,出人頭地;有人雖然胸懷大志,卻始終抑鬱寡歡,難能得志。其間原因除了機緣之外,絕大多數取決於自己的作為、態度、人生觀與價值觀。有人熱衷於仕途,所以崇尚權勢與名位;有人自甘於平淡,所以趨向簡樸與隨遇而安。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相較之下,追求較好的生活,享受較高的名位,還是多數人的夢想。夢想是否能實現,過程盤根錯節,靠自己的經營,也要靠別人的提攜。世上有伯樂,自然能識得了千里馬,但人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千里馬,埋怨世上沒有伯樂。

這個世界上,身居要津的人並非個個都是良駒,而抑鬱不得志的人,也並非個個都不是千里馬。這其間就牽涉到自己的為與不為,別人的識與不識。

古代有「買櫝還珠」的故事。楚人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出售,寶珠裝在一個貴重帶有香味的木材、且鑲有花紋的玉片、看起來非常美觀的盒子裡。一位鄭國人看到了,出了高價將它買下,不料他打開盒子,取出寶珠,還給楚人,帶著盒子走了。這是一種看重外表、不重視內涵的人,說得更直接一點,這個鄭國的買主不識貨,只被亮麗的外表迷惑了。

我們社會裡,只看重外表、忽視內涵的人比比皆是,就連孔子也承認自己差點就被外表所迷惑。

《史記.仲尼弟子傳》有這麼一段記載:「孔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韓非子.顯學》裡也說:「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意思是子羽相貌堂堂、長相不俗,孔子幾乎以為他是出色的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與才能和他的容貌不相稱。而宰予言詞優雅、談吐不凡,孔子幾乎因此相信他是位優秀的好人才,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也是因為孔子差點對這兩位學生作了表裡不一、名實不符的誤判,才有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的感嘆。

「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容易取得別人的好印象,或許比較可能贏在起跑點上,但世上只要還有伯樂在,千里馬終究有跨出馬廄,疾風奔馳的一天。其實千里馬也可以擇主而居,因時效命,「懷才不遇」的人不必難過悲傷,因為福禍相倚,不必強求。倒是「良禽擇木而棲」,才華洋溢的人也應學會「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不一定非要趨炎附勢,求取名利與權勢。

其實,人生如寄,守護自己的核心價值,品味自己的內涵佳釀,守志奉道,表裡一致,榮辱不驚,隨遇而安,勇於作個孤獨的人,也未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甘於作個平凡的人,本身就是不平凡,尤其是在亂世。

《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史魚和蘧伯玉兩個人都是衛國的賢臣,但是史魚太耿直了,不管邦國的君主有道還是無道,都一樣耿直進諫,結果惹怒了君王,落得以死進諫的悲劇。而蘧伯玉則知所進退,邦國政治清明有道時,就出來致仕作官,當邦國政治處於貪腐無道的時候,就沉潛內歛自己的才能,退隱山林,寧可孤獨避世,隱居不仕。這種處世態度,是孔子所認同的,所以孔子稱讚蘧伯玉是一位君子。

孔子相同理念的表述,也見於《論語》泰伯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恥也。」可見得,孔子相當重視「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邦無道時,寧可布衣粗食,寧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地「死守善道」。

眼看不少人為了爭名爭利而不擇手段,就想到不爭不取、心平無波的孤獨好處,忍不住信手寫下幾句享受孤獨的短句:

我不孤獨,
因為前面有路;
我不孤獨,
因為路旁有花草和樹木;
我不孤獨,
因為前後行人忙忙碌碌;
我不孤獨,
因為河流溪聲向我傾訴,
傾訴那千萬年的情愫;
我不孤獨,

因為田園蟲鳴蛙呼;
我不孤獨,
仰望白雲競相追逐,
蝸角虛名歷歷在目;
我不孤獨,
因為黑夜有月亮和燈燭;
我不孤獨,
因為到處有山嵐煙霧;
我不孤獨,
因為清晨有荷葉點點露珠;

我不孤獨,
因為胸中熱血流淌如煮;
我不孤獨,
因為山川異域,歲月同天,
真情不枯;
我不孤獨,
因為海天一色,風起浪湧,
與我心情起伏;
我不孤獨,
因為我無視貧富貴賤,
共伴星月感恩知足;

我不孤獨,
因為宇宙萬物,緣起緣滅,
來自虛無,回歸虛無,
終究黃土陪伴枯骨;
我不孤獨,
因為人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頁頁都值得一讀再讀;
我不孤獨,
珍惜每一天的點點滴滴,
生命不會辜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