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契護嬰孩,脫絭慶成年
《經典》二六六期【出神入話】〈求籽種生〉,圖文中細訴了生育過程中的各項習俗,最後以「做十六歲」收尾,「做十六歲」的風俗中國、鹿港、安平皆有,大家最熟知的就是源自台南五條港中的南河港郭姓人家為了幫孩子爭取「大人工」的慶典,這應當算是這個習俗第一次「被文創」的具體證明吧。
在過去台南五條港有各個姓氏掌握工作機會,南河港「郭氏小宗」後人即是其一,自小家人就告訴我們,台南「做十六歲」源自我們郭家,那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為碼頭小童工加薪的方法,讓他們可以用「大人工」的薪資分擔家計。為何過去總是長子跟長女才能享有的權利?是因為以前工作屬於勞力密集工作,再加上每戶幾乎多產孩子,半打半斤一打一斤的生,自然大哥哥大姊姊有較多負擔家計的責任,也因此享有「做十六歲」的權利。
當年我們家族並非碼頭工人,先祖是馬車隊經營者,家裡一樣會進行「做十六歲」的儀式,因為後來府城的孩子,只要外婆是台南人,幾乎都會幫外孫「做十六歲。」
每一年七夕「做十六歲」的活動一次比一次盛大的同時,是否也該省思該給這些小大人們一些如何面對未來人生的觀念,而不是只存在騎馬遊街、躦桌腳燒、七娘媽亭的儀式,儀式過後,大孩子們有何體悟呢?
(台南.郭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