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如果我們說:「海洋中的塑膠已經多到可以環繞地球四百多圈。」你願意相信嗎?
如果我們說:「塑膠已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氧氣含量大幅降低。」你願意相信嗎?
如果我們說:「塑膠需要五百至一千年的時間才能分解,而它已經侵蝕了我們的水域,並殺死了海洋生物,讓某些微生物產生的氧氣量減少10%。」你願意相信嗎?
如果我們說:「全球每年生產了三億噸塑料,其中五百萬到一千三百萬噸的塑膠垃圾碎屑漂散到海洋中,進而被海鳥、魚類和其他生物攝入。」你願意相信嗎?
如果我們說:「到二○五○年,大海中塑膠的重量會比魚類的重量還重。」你願意相信嗎?
如果我們說:「隨著食物鏈不斷累積,最後將這些塑膠吃進肚子的,還是人類自己。」你願意相信嗎?
如果我們說:「人類的最大天敵,不是別的,是人類自造的塑膠。」你願意相信嗎?
不管你願意相信或不願意相信,這些事實都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或將會更嚴重地發生,而且靜悄悄地在人類日常生活裡不知不覺任其發生。
許多學者專家與有識之士擔心氣候變遷,認為和空氣汙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塑膠的生產與濫用正是汙染最核心的話題。
大家都知道,塑膠的原料是石油,石油是從地球深處抽取出來的,本身就是一種燃料,當它還深埋地底的時候,地球相當平靜,至少人類的生活習慣相對純樸和安分。
可是當人類發現石油不僅可以當燃料,還可以做成各種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之後,世界經濟繁榮了,人類生活方式與態度也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了,從此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破壞寂靜無聲」的自我毀滅危機道路了。
最近媒體報導指出,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科羅拉多州多個地區,包括洛杉磯山國家公園山峰,竟下起了「塑膠雨」,透過採樣發現,雨水中含有不同顏色的塑膠微粒,引起世人震驚。
報導又說,地質學家華特比(Gregory Wetherbee)發表了一篇名為〈下塑膠雨了〉(It is raining plastic)的研究報告,內容顯示,塑膠不僅存在於海洋、河流裡,也存在於雨水中。包括落磯山脈、科羅拉多州等地的雨水都含有淺綠、藍、白、粉、紫等各種顏色的塑膠微粒與碎片。
華特比直言,「地球上的塑膠比肉眼所見更多,這些塑膠微粒隱身在雨裡、雪裡,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塑膠危害已經逐漸蠶食人類的生活。
除了華特比的研究報告之外,另一份報告也顯示,位於歐洲的庇里牛斯山(Pyrenees)同樣富含塑膠微粒。這意味,塑膠微粒可以隨風飄行幾百公里,以致英國部分湖泊、美國地下水同樣發現含有塑膠微粒。
美國賓州大學比蘭德學院的研究員梅森(Sherri Mason)指出,塑膠汙染源主要為垃圾,逾90%的塑膠垃圾沒有被正確回收,當它們逐漸瓦解時,就會變成微小粒子,再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變成雨水溶入環境,而人類和動物又透過雨水和食物攝入塑膠微粒。雖然目前尚未準確得知這個現象對人類的危害有多大,但可想而知並非一件好事。
關於塑膠災難這件事,人類不能等閒視之,有形的塑膠,殘害了海陸上的生物,證據已經指證確鑿;無形的塑膠災難,才剛被發現。不論有形塑膠危害,還是正在構成的塑膠微粒災害,已經嚴重鯨吞蠶食著人世間的生靈,人類豈能坐視不管?
可以預見的將來,塑膠微塵可能會愈來愈嚴重,理由很簡單,不論正在生產的、正被使用的,或是使用後被拋棄的塑膠類用品,在日晒雨淋、夏日寒冬的歲月侵蝕下,化為微粒、碎片、粉塵、甚至細微到難以察覺的氣體中,衝擊賴以生存的新鮮空氣,造成諸多難以治癒的疾病,這是人類毀滅性的大災難,地球也極可能因此窒息死亡。
或許這樣說有點聳人聽聞,但現實可發現的是呼吸管道的疾病與得到肺癌、肺線癌、腸胃癌等疾病的人數年年攀高,我們有理由懷疑這除了和工業燃料造成的空氣汙染有關之外,塑膠細化為微塵並隨空氣滲透人體應不無關聯。
塑膠用品泛濫已是不爭的事實,塑膠廢棄物到處流竄也是有目共睹,海中生物、陸上動物、空中飛鳥,因其致命的已不可勝數,現在淪到罪魁禍首的人類了,「塑膠雨」的發生和塑膠微塵滲透到空氣,飛入到尋常百姓的肺部,吃到達官貴人的胃裡,所產生的無形災害正靜悄悄地進行,人人都可能深受其害。
解鈴還須繫鈴人,人類製造的問題,必須人類解決,尤其大量生產、大量使用的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更是責無旁貸,減少生產、減少使用,是手段,最終還是要對已生產、已使用、已被拋棄的塑膠,以正確、即時與有效的回收方式,處理再利用,減少對初始原料「石油」的開採。
從這個觀點看,我們必須對塑膠回收者致上最高的敬意,如果今天不是這些人不畏日晒雨淋做回收的話,我們真難想像今天我們的地球會變成怎麼樣?或許已經有更多的生物被滅絕了,或許土地大多數被塑膠占領了,或許人類的怪病會層出不窮到醫療難以應付了,或許連花草樹木都要飽受其害而枯萎不振了,讓這顆宇宙奇葩的星球不再美麗了。
上天是公平的,自然法則是無私的,人類貪圖方便,貪婪享受,就必須付出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科學是一把兩刃刀,可以殺人亦可活人。一旦科技被濫用了,被野心勃勃的強權把持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暴增了自己的財富,犧牲了無辜平民百姓的健康和其他動植物的生命,其付出的慘痛代價卻要全人類共同承擔,這是這個世紀以來最荒謬的事,也是最不公不義的事,但遺憾的是,人類尚未全然覺醒。
環境飽受汙染,不只廢氣和塑膠,還有農藥和各種化學製劑的濫用,林林總總的所謂科技創舉,帶來了負作用力的衝擊。土壤沙漠化,森林遭大量砍伐,作為地球心肺的雨林也正在消失之中,對於這些所發生的嚴重事態,人類似乎無動於衷,甚至抱持事不關己的態度,繼續消費與製造。
例如有位中產階級上班族,他擁有電腦、手機、光碟、電視、轎車,在被問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他說:「以前住的地方有非常美麗的山景,我真的很想念那景色,那可能是世界最美的地方,但對我來說,它只是風景而已。當我花在購物中心的時間比在戶外多,而且大家都在玩樂、都盡情地消費,我們不在意山景發生了什麼事。」
「對於全球暖化的問題,也有人會說,那實在令人害怕,地球有可能會消失,但某種程度上,這個想法只存在於腦海的某處,不會把焦點放在那上面。我注意到雪變少了,冬天變暖了,心情也會舒服多了,但想到不能再滑雪就討厭了。如果問我能為全球暖化做些什麼事,我會去做,就是不知道能做多少或改變多少,我的生活似乎很穩定,我只是跟著大家走而已。」
「只是跟著大家走」,就是從眾的行為,不問是非對錯,多數人這樣做,就跟著這樣做,大家都濫用塑膠製品,自己也跟著濫用,這就是問題。要翻轉大多數人的觀念、想法和生活方式又談何容易?
更讓人驚悚的是:根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EN)的一份報告指出,現在一顆地球正被人類當1.75個用,換句話說,地球資源的全年額度,人類七個月就將它用完了。
報告進一步指出:人類已經於七月二十九日將二○一九年的地球天然資源配額給消耗一空。諸如水、土壤和乾淨空氣都被用盡,讓「生態越界日」(Overshoot Day)再度提前到來。
何況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還不斷持續增加中,而地球只有一個,如此看來,人類正在加速自掘墳墓,以寅吃卯糧的方式透支後代子孫的資源,一步一步陷後代子孫於絕境。
透支地球天然資源的國家,當然全都是已開發的工業化國家,或正在開發中的人口眾多的國家。例如,以美國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與產生的廢物為例,需要5個地球來持續滿足這些需求,澳洲需4.1個,俄羅斯3.2個,德國3.0個,日本2.8個,英國、法國與義大利2.7個,葡萄牙、西班牙2.5個,中國2.2個,巴西1.7個,印度0.7個。
「因為大面積森林砍伐,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喪失,加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地球生態發生愈來愈明顯的變化,導致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現象的頻繁發生。」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創辦人瓦克爾納格(Mathis Wackernagel)表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是最終定義人類生存的背景脈絡。我們無法用了1.75顆地球後,又不產生破壞性後果。」也就是說,毫無節制地消耗地球天然資源,只會產生更多破壞性的不可逆後果。
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以現今人類「為享受而破壞」的情形來看,即便到了黃河,心也不見得會死。古人有「杞人憂天」帶著諷刺味道的成語,告訴大家不要自尋煩惱,天不會塌下來的,即使天塌下來,自有高個子頂著。也就有這樣的僥倖心理作祟,讓人不得不更擔憂人類的未來、世界的未來、地球的未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地球是萬物的家,我們真的要袖手旁觀,不採取任何有益的作為嗎?果真如此,歷史會怎樣批評我們這個時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