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55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拍機所拍下的老松國小升旗畫面,著實令五年級生的我大吃一驚!曾經學生達一萬一千名而名列金氏紀錄的全世界最大國小,如今全校僅餘四百多學生,空蕩的校區,也說明台灣面臨了一個窘迫的問題:沒有足夠的小學生來填充這麼大的校園閒置空間。

當年照片中螞蟻雄兵似的小學生,如今相率邁入了高齡,雖然政府雄心萬丈地端出長照政策,但是出生率低與高齡化社會,如果沒有合宜的激勵與措施,那將會拉大兩造的差距,問題也會累積愈大。於是,如何「扶老攜幼」,有效轉移運用閒置的空間,是我們付諸行動的第一步,也就是【共享之域】〈扶老攜幼-新空間大挪移〉的撰述陳芛薇與主筆黃世澤的報導企圖。

文稿召集人潘美玲在【人樹之間】系列專題談的是行道樹:行道樹的功能主要可分為美學、環境保護與交通安全三大方面,規畫完善的綠化系統應該具備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減少噪音、蔽日遮蔭、生態廊道等功能,當然還可反應地方特色。就如我們腦海一直存在多年的刻板印象:台北綠意盎然的敦化南北路與仁愛路,在水里與日月潭的綠色隧道等。但當採訪者進入各地探訪後,才發現過去假開發之名,有太多的行道樹被消失,而數十年乃至百年樹齡的行道樹被伐完,路是變寬了,但光禿道路兩旁新挖的小樹穴總是種著羸弱、奄奄一息、不合宜的樹種,在便宜行事的官員與廠商眼裡,行道樹淪為一種公文中的裝飾。

三十幾年前,我曾經在英國採訪旅行一段時間,當時對著三不五時,總得在鄉間小路旁的路肩等待會車而有些無奈,但數十年過去,令我再三回味的,仍是美麗的鄉間道路!如果我們知道無止盡的快速發展與毀滅是同義詞,如果我們鼓勵大家戶外散步、慢跑、騎單車,那挺立多年的行道樹,應該是保護台灣永續之道的無名英雄!

副總編輯陳世慧的【水啊】系列,本期談的是治水,而刻意挑的封面照片,是已故攝影家李鳴鵰在上世紀五○年代於淡水河邊五號水門所拍的傑作:水門前的泥濘土路,水門上蹲著一位休息的鄉親,水門中兩位男孩往著光亮的淡水河方向走去……照片讀起來仍有著希望的感覺。

台灣的治水經驗,即使在照片所拍攝的七十年前,也是歷經了防堵、排水等階段,才走到現今的「韌性城市」觀念;在氣候變遷激烈的當下,擺脫不了水患危脅的台灣,與「水」相關的議題,完全由不得我們不重視、不關切。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