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釋證嚴
大地滋養萬物,也需要農夫辛勤耕耘,首先要精挑種子、細心培育;播種時節,則要拿捏恰當,加上土壤、水分與陽光的配合,才能讓種子發芽變成秧苗,下一步再去播種。
這與培育人才的過程,不都是一樣的嗎?社會的希望在下一代,老師像大地農夫,看到一樹棵棵的幼苗,在農夫愛的雙手撫育下,漸漸茁壯成小樹,小樹慢慢就會變成大樹。
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更需謹慎,古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做人應該從小培育人格,在家庭要多與父母家人相處,學會家庭倫理;上學後應該和老師、同學多親近,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應對襋退與基本禮儀,才能「習相近」。這是做人的基礎,要好好地把握幼年時期,養成良好的人格。
空間上,則如好的農夫需要好的土地。教育不只是人對人,也需要好的環境教育,這就是「境教」。無論選擇種子、土地,都是農夫發揮他的智慧與愛心,伸出愛的雙手撒播種子,保育幼苗。
常聽到家長表示,孩子學了很好的生活禮儀與習慣,帶回家裏影響家人,讓整個家庭都亮麗起來。身為老師,面對一個學生就能影響一個家庭,這是成就,也是一份責任。
慈濟小學楊校長與我分享,今年畢業典禮上學弟妹歡送畢業生,準備要回家時剛好下雨,有位幼稚園中班的小朋友趕快拿了一把傘,踮起腳尖,撐得高高的,送哥哥姊姊走出校門去搭車,來來回回一趟接著一趟。
校長看著人群差不多都走了,就對他說:「你好棒啊!趕快進去吧,雨下大了。」他說:「校長,我有話要說,『付出就是善待自己。』」這麼小的孩子就懂得服務別人,得到校長一句的讚歎,就覺得很有成就感。這份心地是那麼清淨無染。
教育需要向下扎根,孩子是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人人都應把握時間,創造好的空間,在人與人之間營造和諧氣氛,讓孩子們有一個完整的環境來受教,才是未來真正的希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