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智偉
沙漠沒有路,駱駝商隊照樣通行無阻。原始台灣沒有路,原住民早就走透透。短距離不說,長距離甚至橫貫東西部的許多條「走法」,自從遠古以來就存在了。
這些「走法」大致上依循著自然地理的「廊道」,不僅和部落遷徙的路線吻合,也與現代工程科技所見略同。雍正初年的文獻中,已經記載從埔里通往後山的兩條路徑。東北向走八天半,可達宜蘭,路線和今天中橫宜蘭支線(台七甲)驚人地吻合。東向往花蓮則需七天半,路線和日本時代的能高越嶺道雷同,也就是至今未完成的省道台十四線。雖然可通,但想要完成東西橫貫的壯舉,必須「土番」帶路,中途會遇到的困難與意外,則難以預料。
天造地設的沿岸海道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通商,要在中國近海尋找合適的基地,最後選中大員。大員對外是遠洋船艦的碼頭,對內是沿岸海道中樞,形勢渾然天成。
除了天然深水碼頭(表示沙洲長在暗礁上)和地下水是淡水(未被海水鹽化)外,大員還是台灣島西邊最突出的地點(今已北移七股);大員以北沙洲由溪口往南延伸,以南則反向。而沙洲與陸地包圍起來的海域形成內海,成為風平浪靜的天然航道。以大員為中心,自然生成南北兩條「沿岸海道」。
北路海道是狹長形的內海,從大員往北直到笨港口,西側是連綿的離岸沙洲,東側依序會經過曾文、急水、八掌、牛稠、笨港各溪流出海口。笨港口北邊就是濁水溪,那條全台灣最濁的水,吐出來的沙洲自然牢不可破,這就是外傘頂洲在十七世紀的祖先。北起北港、南至台南,長達六十公里不間斷的內海北水道,殘留至今的只有小小一段「竹筏港」而已。
至於大員以南的水道,也是由一連串內海組成。雖然不像北邊那樣全程貫通,但彼此間隔很短,透出外海的船隻,一下子就又鑽進下一個內海了。
大員作為沿岸南北水道的中樞,完全就是「天造」與「地設」。穿梭在內海中的是竹筏,吃水極淺,就算擱淺了也可以用手抬過障礙。竹筏取材於台灣常見的巨竹,不必專業技能也會組裝。當時台灣不產木材(意外吧!),打造船隻得大費周章。即使到今天,從竹筏進化來的「膠筏」還是好用得不得了,台灣人始終難以割捨。
用腳走的縱貫道
進入清朝統治時期,漢人拓墾範圍超越笨港,向北越過了虎尾溪(濁水南支)。虎尾溪以北地理條件大不相同,沒有成串的離岸沙洲。笨港以北沒有內海的天然航道可走,必須冒著風險「出洋」。
此外,雲林彰化以西海底地形劇變,從南方數百公尺深一下隆起至六十公尺淺,水勢變幻莫測。拿安平來說,沿海岸通過雲彰前往北台灣,難度和風險都遠高於往返廈門。同樣地,從北台灣的淡水直達福州,或者從中台灣的鹿港直通泉州都相對安全,但往南開往安平就得小心,必須慎選季節。
一七二○年代新設彰化縣和淡水廳,貫串南北的縱貫官道大致上已經定型。這條官道北起基隆、南至枋寮,是台灣島上最重要的道路,延續至今成為省道台一線。
郁永河曾經走過這條路,一路上用牛車接駁。但這趟台南直達淡水的瘋狂旅程,寫成遊記趣味橫生,卻造成後人諸多誤解。事實上,縱貫官道是一條步道,不是車路。不僅貨物全由人肩挑送,旅客也只能靠自己雙腳前進。達官貴人搭乘轎子,也只是借別人的腳來步行而已。
縱貫道是官道,不是產業道路。服務地方產業和區域交通的,要靠另外一套交通系統,由挑夫、牛車與竹筏互相搭配而成。
十八世紀康雍乾盛世,是人口暴增的時代,台灣也不例外。十八世紀中葉濁水溪主流數次改道,最大的吐沙口從雲林北港北移到彰化鹿港,造成彰雲離岸沙洲迅速成長,相對地笨港口以南沙洲開始衰退。
廣大濁水溪流域農業拓墾成功,造就了鹿港的繁華歲月。各地貨物或以人肩挑送、或以牛車搭載,先集中到北斗和西螺兩大碼頭,在此轉裝竹筏。竹筏從北斗出發,順著東螺溪(濁水北支)西北向直達鹿港。或者從西螺順西螺溪(濁水中支)出海,再北轉沿著內海北達鹿港。不論溪流還是內海,竹筏一路暢通,中途不必轉運。
濁水溪流域米穀生產過剩,終於迫使政府於一七八四年開放鹿港與泉州「直航」,不用再迂迴台南、廈門繞一大圈。稻穀笨重,收割期短暫,尖峰運輸爆量,但卻只有單向,有去無回。應付這種畸形的運輸需求,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只需要以竹筏搭配人肩和牛車,而且所有的從業員(人、牛)都非專業,只能由龐大的農業勞動力轉支。
濁水溪流域可以見到全台灣最大型竹筏,長達四十公尺,相當於三個貨櫃串聯,非常驚人!巨筏滿載可達一百四十擔,相當於七台大型牛車、或者是一百四十個挑夫。
竹筏水運非常便宜,只有挑夫單價的六分之一。以西螺至鹿港為例,雖然水路的距離比陸路長兩倍,但僱挑夫仍得花竹筏的三倍價錢。更可笑的是,這單程挑夫的運費,足足可以坐船從鹿港往返泉州一趟了。
因此,各地稻穀都盡量縮短人肩挑送的路程,就近尋找竹筏碼頭。更何況就算出得起運費,尖峰運輸時間也沒有那麼多挑夫可雇。至於牛車雖然運費和竹筏差不多,但可以通行牛車的路不多,偏處平原西邊靠海,和稻田集中於東邊相反,因此也幫不上忙。更別說一車至少一牛一駕駛。尖峰時間正缺人手,哪來那麼多人駛車。前近代的產業和交通,就是得天時、地利、人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埔里耶馬溪峽谷,台車軌道以最小限度施工,融入自然美景中。(圖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十五週年紀念》)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軌道株式會社」經營的苗栗南湖線一景。該公司後來重心轉為公路客運,即今之新竹客運公司。(圖片/《日本地理風俗大系》)
[Not a valid template]↑ 阿里山特有的SHAY型直立汽缸蒸汽火車,能通過急彎道的它,大幅降低鐵路建設成本。(圖片/《日本地理風俗大系》)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東太麻里依山傍海,早在台九線出現前,先民已沿岸邊走出最初的道路。(圖片/《日本地理風俗大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