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樹之間】種樹的人 找回自然之心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說蘭嶼的達悟族每每在家中產下新生兒的同時,就會跑到山上去種下一棵樹,作為孩子日後航向大洋的拼板舟;中國貴州的侗族,也會在男孩出生後,選定一株小樹作為他的保護者,與它一同成長,最後用這棵樹製成他的棺木。

人的生與死,與一棵大樹產生如此奇妙的連結,有一種生根的意味。詩意嗎?抑或是絕對的實用主義?然而無論是詩意,還是理性實用,在現代,人與樹的關係卻已是漸行漸遠。

白髮蒼蒼的忠實老友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首兒歌,在現代都市化的社會裡已經相當不合時宜,昔日的自然景致不再,僅存的綠意或許只有門前車水馬龍旁的行道樹。

六十歲的陳貽正卻幸運地坐擁一棵超過百年的茄苳樹,伴著他走過一甲子。三年前從城市返鄉的大兒子陳棋閔,根據地方耆老們的口述歷史與父親的親身經歷,出版了一本《皺面伯講古》繪本,生動地訴說了彰化縣埔鹽鄉篰子社區的百年老樹與古厝的故事。

孩子們在大樹的懷抱中長大,除了爬樹玩耍,祖輩還在樹下躲過防空警報,也爬上樹腰逃過八七水災。百年茄苳,是陳氏家族的守護樹。

老茄苳原來是一棵界樹。早期人們在劃地分界時,種下一棵樹是極為普遍的舉措。樹,是讓人信賴的。樹為人類所利用,樹也受人類信託,偶然地,樹也長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兩年前老樹動過一次大手術,原本樹葉枯黃失去生氣,以為是蟲害,經過福田護樹基金會的診治之後,才發現真正的病灶在樹根,延請樹醫生診治開刀塗藥,目前架著一個大大的「A」字型支架,「好像拄著一根柺杖。」陳貽正這樣形容他的老友。童年時期曾在茄苳樹爬上爬下的他,提到早期記憶中的茄苳樹幹窈窕挺直,不像現在長了許多突出的樹瘤。「幸虧今年颱風沒來,枝條茂盛樹葉翠綠,長得挺不錯的喲!」鄰居們三不五時就彎過來探望這棵社區的明星老樹,言談之間好像論及熟悉的家人般,語氣親暱祥和。

曾有中興大學的教授以目測推估大樹至少一百五十歲以上,更有人說老茄苳樹齡已經超過三百年。在台灣各地,超過百年的老樹多會圍綁上紅布條,彰顯其稀有尊貴,例如台中市區就有一棵高三十多公尺,樹齡據說已經超過一千年的老茄苳樹,民眾咸信老樹可顯神靈治病,因此吸引多人前來請求讓茄苳公收作「契子」(義子),祐護其平安長大,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更定期舉辦祭典賀歲慶祝,老樹信仰深植民間。

百年茄苳也算一「樹瑞」,然而陳家人卻堅持不願為老樹綁紅布。好奇細問究竟,陳棋閔緩緩解釋道:「綁上布條就一定會有人來拜拜,鄉下有人愛賭,喜歡來大樹前求明牌,順利還好,如果不順遂了,老茄苳就有可能遭砍樹頭或灌藥洩恨。」為了老樹的安危,他們情願不要這樣的「殊榮」。

我們愛大樹帶給我們的利益:乘涼遊憩、景觀園藝、果實薪柴、芬多精、固碳……。但是大樹愛人類,卻是無條件地默默付出。

還自然以自然

台灣是個綠意盎然的小島,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國家經濟艱難的時代,還曾靠林業外匯餵養悠悠眾口,台灣社會從農林而工商,穿越經濟起飛的年代,又隨著環保風潮席捲全球,自一九九一年起台灣全面禁伐天然林,一九九七年開啟全民造林計畫,之後平地造林與獎勵輔導造林政策亦陸續開展。

以功能性而言,在全球暖化的危機中,植林可以綠化減碳,而一棵樹所提供的碳吸存、木材之外,其所蘊育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等外部效益,都是影響深遠的千百年大計。

進入台中東勢的馬鞍寮,今年七十八歲的中興大學退休教授羅紹麟已經在這裡種了四十年的樹,問他總共種了多少棵,他笑著說數不清了,但每一棵都像是他的兒女一般,可以說得出是哪一年種下的。

接過老教授遞給我的一根竹棍,跟著他一起看樹巡山頭,只見他全副武裝,穿著沾滿工作汙漬的舊衣、雨鞋,腰間配著開山鋸刀及修枝剪,一邊走一邊用鋸刀砍掉擋路的藤蔓,並溫馨提醒我們注意不時冒出的黃藤,若一不小心碰上這種枝條滿布尖刺的植物,立刻讓人血流如注。一週兩次上山修枝、除蔓、疏伐,是他山林生活的日常。

五點四公頃的山坡地上遍植三十七種台灣樹種,大樹的覆蓋面積大,根系發達、抓地力強,扮演著林群台柱的角色,其間生活的野生動物豐富,鳥多,蟲多,蛇多,野兔及果子狸偶爾造訪。午後下過一場小雨,土壤鬆軟溼滑,使用原木擋土鋪好的枕木步道,被成群結隊的山豬當成是可食的樹根,翻攪破壞一片狼藉,令人頭痛不已,但羅紹麟依然樂見這些動物活躍山林。

乍看之下整座山一片自然綠意、雜草灌木叢生,但在外行人看不出個所以然的背後,其實是經過適當管理的混合林。羅紹麟選用萌芽力強的樹種,配置在山脊或突出的坡面,最敏感的樹則栽植於溝谷處,彈性應變管理。年輕時在德國主修林業管理的老教授風趣地說道:「別小看雜亂無章的樣子,這山其實是有被修過鬍子,不是閱兵式排列的『原料林』。」我的腦中馬上聯想起畜牧場裡,排排站提供取肉的經濟動物們。

曾經在農業局服務、負責發樹苗給造林戶的林雨璇告訴我:「羅老師其實是個數字控,有關林業經濟的各種工具、技術、工時成本計算,他幾乎都能倒背如流。」

兩個多小時的環山路程,途中經過滿山遍野的姑婆芋及芭蕉樹,一旁隱隱就能聽到潺潺流水聲,這些溼潤的黑土溝正是集水區,課本裡所說的樹木涵養水分的功能,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這些年來,隨著森林覆蓋面積的增加,以及人工林裡悉心的生態系經營,山上原本土石坍方的現象已經絕跡,三個集水區所涵養的山泉並可提供山下鄰居作為飲用水源。

一行人來到海拔七百九十公尺的大平頂,一九九五年種下的樟樹、烏心石、台灣櫸,現在都已四、五層樓高,羅紹麟用手勢從地上比著緩緩上升的高度,「當初種下時還只有這麼點高(八十公分)呢!」舉手投足之間有一種望子成龍的喜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彰化埔鹽篰子社區的百年老樹,串連了一個時代的人樹故事、珍貴的家族記憶。一棵陪伴陳貽正成長的老茄苳,也將成為傳承給兒子陳棋閔的綠色資產。
[Not a valid template]↑ 原來一片遍植果樹的山頭,已經被羅紹麟種下的綠林給覆蓋了大半,森林中的集水區更提供了純淨甘冽的可飲山泉。
[Not a valid template]↑ 棲蘭山扁柏林中的通量塔,透過儀器可以精準解讀森林在地球中的碳循環,監測森林究竟減了多少碳。(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了活化休耕土地,政府在二○○二年曾開啟「平地造林計畫」。吳晟將自家農田整地種下台灣原生樹種,在彰化溪洲以「純園」推廣環境教育。
[Not a valid template]↑ 桃園霄裡國小的黃槿老樹,經校園美化整理後,成為學生的遊憩天地。
[Not a valid template]↑ 綠樹不只是景觀皮層,在人工地盤上種樹,背後需要專業團隊的長期投入,在城市中營造「第二自然」。(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彰化大村錫安祠,原本的土地公廟因為被樹根纏繞包覆,蔚為奇景。老樹有靈的大樹公信仰普遍存在台灣鄉間,敬天愛地是人民昔時的中心思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