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我一直對馬來西亞華人有著親切感,除了大學時代有許多馬來西亞籍的同學外,對數千公里外的他國族群,能操著熟悉的俚語方言,對我來說「他鄉故知」也應可如此詮釋。好友文傑是一位馬籍華人,曾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後來決然投入吉隆坡慈濟人的行列,除了奔波於長街陋巷的慈善照顧,也成了國際援助的尖兵,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總是不停地見到他的身影。他因為喜歡拍照,所以早成了《經典》的馬來西亞志工,當我們一路以來在馬來西亞巡迴「鄭和下西洋」與「西域記風塵」,到近日的「壯遊」攝影展,他幾乎無役不與,也成了《經典》需求特定素材照片的援兵。
他前陣子說,他費了一番心血到了孟加拉科克斯巴札爾(Cox’s Bazar)的難民營一趟,我曉得這與他持續關注十餘年的吉隆坡街頭羅興亞人有關。我鼓勵他將故事寫出,他有近乎專業攝影師的身手,但可不是一個好的寫手(這篇文章又改又編來回了幾個月),但一個上個世紀初曾祖父由廣東遠渡南洋來謀生,好不容易在異鄉異族中勉強扎根,又能將心比心,長期耗心泣血來關心另一批更為邊緣的淪落人,文傑並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一群以華裔為主的馬來西亞人共同承擔,長期無所求的照顧。如此善行早獲得了聯合國難民總署(UNHCR)的認同並成為合作夥伴,甚至當十年前的緬甸發生納吉斯風災,這群慈濟人更成了第一批進入緬甸的國際援助團體。我喜歡這個美善的故事,從台灣發芽的慈濟基金會,隨著有如風信子的機緣,影響了異國一批人,幫助與改變了他國的另一批人。這個親身見證的故事,總是令人相信人性與禮讚人性的最佳說帖。
詭謎又吸睛的封面照片是由魚類學者邵廣昭副教授製作提供的線鰻標本,大概少有人知道台灣有舉世最多的鰻魚品種,而多達三千三百種的台灣魚類占了全世界魚類物種的十分之一。這個天賜豐沛的自然資源,卻因我們的無知與貪婪而趨於崩解,其中更有許多的物種,在我們還來不及認識便滅絕。【海洋台灣】本期的〈從繁盛到崩壞〉是一個對現狀的陳述,文中剴切呼籲如果不廣設魚類保護區,維持多樣性並嚴格執法,那魚類資源的匱乏與滅絕在可見的將來即會是一個結果!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