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怡臻(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家是我們最初的宇宙,一個真實的宇宙,如果我們親密看待自己的家屋,即使最破落簡陋的角落,也有美妙之處。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空間詩學》
一早,走到家門外的陽台,映入眼簾的就是開闊、通透的景觀,腳邊有自己親手種、正被陽光照射的小植栽,陽台另一角還停放著心愛的腳踏車,微風徐徐吹來,好不愜意。這是你理想中的陽台嗎?其實只要透過用心的改造,也有機會辦到。
據統計,台灣目前有近八成的人口住在都會區。這代表能在城市「住得好」,將成為影響多數人「過得好」的關鍵。對龐大都市居民來說,最能「共感」的住居非屬四或五層樓的老式集合住宅,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老公寓」。
但這些大量的老公寓如今多已年久失修,機能也逐漸不符現代需求,有的甚至因缺乏管理而變得髒亂不堪,再加上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建物外牆的混凝土、磁磚或石材等建材,原本就容易老化、風化或囤積髒汙,不僅有礙市容,也常傳出建物外牆的石材、磁磚因剝落,而砸傷熙來人往的人或車等公安事件,問題甚多。
人一老,新陳代謝就會變慢、抵抗力下降、生理機能衰弱,但我們卻不會因為老化,就急著把自己消滅,反而會想辦法就醫,或更加注意飲食和作息,用更健康的態度過生活。
建築也是,老了,就會出現問題。台灣都會區歷經現代化的洗禮後,大量建造的四或五層集合住宅形塑了如今我們最熟悉的住居文化,我們自然也會不願意只因它舊了、需要修理了,就一併將這些記憶和紋理剷除。
老了舊了,從外觀開始改
「變漂亮是附加價值,讓老房子變得更健康、符合現代機能才是重點。」長年投入老屋改造的建築師吳聲明分析,老屋整建不外乎會面臨四大問題,包含能讓房子外觀變美的修繕、加裝方便上下樓的電梯、關鍵的結構補強、以及住戶間的意見整合。
其中,外觀修繕就是一般所稱的「拉皮」,目的是為了讓老屋煥然一新,同時一併解決外牆滲水、磁磚剝落以及外牆裂縫補強的問題。原理其實就像人的身體雖然會老,但透過運動鍛鍊體能、化妝美化自己,自然就會顯得年輕、有精神,因此「拉皮」也可視為老屋改造的第一步。
來到生活機能一應俱全的台北捷運行天宮站,周邊有許多老公寓,正是典型都會區「老宅生活圈」的場景,一轉進民生東路巷內,就會看見一棟位於邊間、外觀摩登卻不突兀的公寓建築,這是建築師吳聲明在八年前所改造的「喆霖公寓」,現在已是建築迷必去觀摩的景點。
「比起多數公寓,這裡因位處邊間,已算是擁有較好的採光及通風,但內部空間卻還是和其他老公寓一樣狹小,也沒有電梯讓長輩或行動不便者搭乘,再加上屋齡已超過三十年,部分外牆和屋頂已出現滲水的情況,且建物就緊鄰著民眾搭捷運的必經之路,不論對住戶或周邊居民都是隱憂。」吳聲明這麼形容當時的屋況。
在外觀上,建築師採「去蕪存菁」的方式處理。先是將老舊磁磚打掉,用大面落地窗放大了採光和通風的優勢,同時又採一塊塊分割好的陶瓷纖維板,以曲折排列的方式遮蔽外牆,當陽光照射在每一塊遮蔽板上,行人從外面的任何角度看,都會出現不同的光影變化;這樣的做法就像是替房子穿上一件通風、透氣又時尚的「GORE-TEX」,既保留了隱私,也能將水和熱能隔絕在外。
比起「喆霖公寓」屋齡更久、位於紹興南街上的金工選品店「慢鏝選東西」原也是一間屋型狹長、超過五十年老公寓,自從創辦人謝旻玲接手、主動改造後,才終於改頭換面,成為街上最吸睛的一棟建築。「這裡不是商業區,原本是不會有人來逛街的,但自從改造完成後,開始有愈來愈多人特地散步到這,說只是想來參觀改造後的建築。」謝旻玲說。
紹興南街為日治時期就開發的老街,緊鄰著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今台大醫院舊大樓),周邊有許多當時就種下的老樹,為了不讓改造後的老宅顯得突兀,設計師利培安決定在入口處開一道大型落地窗,一樓側邊加開了天窗,讓自然光線引入屋內,增強建物的採光、通風和防潮功能,「現在天氣如果好,室內不需開燈,就能展示藝術品了。」
在外牆拉皮的部分,則以整面的傳統抿石子摻雜黃銅片、七里石的材質重新砌上,「時間一久,這些材質會逐漸轉為墨綠色,與周邊的綠樹林蔭作呼應。」利培安如此形容。
在經歷大刀闊斧的改造後,換上新衣的老公寓現在成了紹興南街上最顯眼的建築物,與其他破舊的老屋形成強烈的對比,今年甚至入選為日本「Good Design Award(設計優良獎)」,證明了老屋翻新是一種既能提升房屋機能,同時也能兼顧原有氛圍、與社區相融的「一樁美事」。
解決問題要從「根」治起,「拉皮」除了能解決外牆滲水、磁磚剝落、改善外觀外,其實還有杜絕因滲水而衍伸的壁癌、漏水、長白蟻等好處;而近年因國人愈來愈重視美感,竟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興市場」,光是針對老屋翻新的拉皮工程,就已發展出各種專門的工法和塗料,比起傳統的磁磚、石材,更能確保建物結構不受損傷,提供了有心想改造的屋主更多元的選擇。
談起外牆,就不能不提到「採光」,多數人總是嚮往著家裡有大片的窗戶,每天早上能被陽光叫醒的日子,或是享受在陽光和煦的客廳閱讀的時光⋯⋯,但偏偏受制於坐向與立面,並不是每一棟公寓都能夠享有這樣的「優勢」,其中「西曬」就是許多東西向住宅常見的困擾。
位於天母的燕京大廈就是一例,這一座七層樓的集合住宅,本身除了就有老公寓常見的樓層低矮(容易悶熱)、陽台過窄(不易利用)的問題,也因其西南向立面而深受西曬帶來的困擾。「當大量陽光直射入屋內,不僅刺眼,室溫也會跟著上升,造成悶熱與不適,尤其是夏天,不吹冷氣根本沒辦法待在家裡。」回憶起改造前的情況,一位屋主這麼說。
負責改造的建築師把這些問題統整起來,先是拓寬了陽台的寬度,發揮其休憩、植栽或收納的功能,再以透明玻璃取代原本的水泥圍牆,讓視覺感變得更通透、寬敞,同時為了兼顧人人都重視的「採光」,建築師也在陽台上加裝了可擋光的隔柵,既避免光線直射進室內,也為住戶保留了隱私,成功「化豔陽為暖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北喆霖公寓翻新後採光更佳,但仍保有隱蔽性,外觀也收斂得更簡潔。
[Not a valid template]↑ 天母區燕京公寓克服了惱人的「西曬」,利用具隱蔽性的隔柵成功擋住烈陽直射入室。
[Not a valid template]↑ 位處窄弄裡的未艾公寓原本採光就不佳,經馬賽克玻璃改造後,樓梯間頓時成了不同光影變化的場所。
[Not a valid template]↑ 翻新不等於丟棄,老公寓常見具防盜功能的鐵花窗,若保存下來,運用巧思,也能成為摩登的裝飾。
[Not a valid template]↑ 建築和人一樣會衰老,需要被照顧。老房子除了拆建,或許嘗試復甦它的生命,也能走出一條新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