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怡臻(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回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
想到家裡附近的超商買東西吃,打開家門、走下樓梯到一樓,再打開一道門、關上後,走在騎樓巧遇住在同一棟的鄰居,微笑地打了招呼後,繼續走去商店,買完東西回到家門口、準備上樓時,順手將一樓信箱裡的信拿走,上樓回家。
這就是典型現代社區生活的日常,和過去重視血脈相依的傳統社區相比,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彼此即使沒有血緣或親密關係,也能生活在一起,創造集體的共生共榮。但其實,人類有意識地開始經營現代社區生活,是晚近五十年才發生的事。
現代社區的雛形:整建住宅
上世紀二○年代,歐美國家因工業化發展迅速,大量勞動人口湧入城市,住宅需求驟升,一群建築師喊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口號,提倡大量生產造價便宜、規模更大的集合住宅,解決棘手的居住需求,開創了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也形構了現代社區的基本單元。
直到一九五五年,聯合國發表了〈由社區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報告,指出:「社區發展是一種由全體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並充分發揮其創造能力,以促進社區的經濟與社會進步的過程。」才是人類史上首次對現代社區的「發展」做出定義。
十年後,聯合國正式推動了社區發展運動,這樣的概念開始在全球都會區發酵,正逢都市建設起步期的台灣,自然也被這波浪潮所影響。
前述《經典》報導,戰後因國民政府放任軍民自行建房,造成違建叢生,許多公共設施的預定地都成了大片的違建區,最嚴重時,台北市甚至有近七成以上的人都住在違建裡,這是五○年代末之前,首善之都最常見到的「奇觀」。
直到進入六○年代,台灣已逐漸轉型為新興的工業化經濟體,經濟成長率來到百分之九,外縣市人口大量流入都市,眼見住宅量已供不應求,政府的態度才從被動轉為主動,著手拆除大量違建、興建國民住宅。
這類提供給違建拆除戶住的國宅又稱為「整建住宅」,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五年間所建造的多為此類。短短七年,光是台北市,就陸續興建了一萬一千多戶的整建住宅,諸如:南機場、水源路、斯文里、基隆路等地的國宅,都是這段時期的建設成果。
一九六三年於北市(中正區、萬華區)落成的「南機場公寓」無疑是最經典的案例。走進現在的南機場社區,難以想像眼前像癌細胞般擴散般,布滿公寓外部、陽台、頂樓的違章和鐵皮屋,幾乎完全遮蔽了原建物的社區,半世紀前它曾是台北最現代化的社區型集合住宅,附近就是當時全台北最繁榮、現已拆除的中華商場。
「南機場」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軍用機場,附近原是農地和荒地,戰後大量軍民在此定居,才成了全國最大的違章軍眷區,第一批居民移入時,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住戶來自軍公教底層。
拆建前,當地因位處低窪,常鬧水災,時有居民家屋毀壞、無家可歸的情況,一九五九年發生八七水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成了政府「根治」的首要對象,催生一共分為三期興建的「南機場公寓」,可容納高達一千兩百六十四戶的一期公寓,剛落成時,即被各界視為政府的光榮政績。
採現代工法建造的南機場,曾開創許多先例,有些規畫甚至現在都很難見到,例如:當時少見的五層樓公寓、迴旋樓梯和全國第一座設有沖水馬桶的住宅,全區設有獨立的汙水處理場、水庫、地下電纜,住在高樓層的住戶甚至不用下樓倒垃圾,只要將垃圾投入垃圾投放口、送至集中處即可。
除了建築,社區周邊的設施也很完善,包含公寓旁就設有自己的學校(現忠義國小)、菜市場和社區避難中心,這些以「生活圈」概念進行的規畫,讓它在當年贏得「現代示範社區」的美名,吸引了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的專家前來觀摩。
但南機場每一戶大小僅八至十二坪不等,時代更迭逐漸不敷使用,久而久之,社區開始出現外牆碎灰、內牆斑駁、牆壁滲水等問題,環境也髒亂不堪,如今,公寓外貌幾乎全被自行加蓋的違章、樓閣吞噬,榮景已不復見。
與南機場公寓幾乎同期興建,但發展卻截然不同的示範社區是「民生東路新社區」,也就是常出現在文藝電影裡的:台北市民生社區。
問起一般人對民生社區的印象?答案多半是綠葉成蔭的巷道。其實,除了整齊劃一的街道和兩側茂盛的梧桐樹,社區每一個里都設有公園,一共二十五座,占地十一公頃,為社區總面積的十分之一,「綠意盎然」的景觀,與如今周邊密集拔起、風格不一的高樓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這是因為,當年市政府為了向東發展,並解決當時的「住宅荒」,參考聯合國的建議,向美軍申請了五百萬美元的鉅額貸款,將比鄰松山機場、幅員達一百一十公頃的稻田,規劃成公共設施完善的美式高級現代社區,提供給四萬五千名中高階公教人員、飛官或經貿外商人士居住。
「民生社區最吸引人的是環境,還有老公寓。公寓樓層矮,跟馬路接近,感覺親切,住民會覺得自己跟馬路是有關係的。」曾住在當地近四十年的建築學者阮慶岳這麼說。
除了綠蔭巷道和公園,現在仍看得到如:排列整齊的街廓、不具壓迫感的公寓樓層、通往屋頂的逃生梯、寬度可供垃圾車駛入的後巷,都是仿效當時美國中產階級居住品味的表徵,四、五層樓的公寓也成了往後二十年台北最主流的住宅形態。
因此,在落成後,吸引了許多風格獨具的酒吧、餐館、咖啡店或藝文工作室進駐,其中有些店家進駐至今超過三十年,連全國第一間麥當勞也大張旗鼓地選在民生敦北路口落腳,讓「民生社區」四個字,成了當時台北人認識美國文化、體驗西方生活的最佳代名詞。
由於比照美國中產階級社區的標準設計,加上資金充裕,民生社區在建造技術、公寓設計、室內配置,甚或社區意識永續發展的面向上,都顯得較有「遠見」,後續的管理維護也相對容易,成為住房市場中極少釋出、炙手可熱的「限量商品」。
然而,這樣的案例卻不普及,在一九九五年頒布《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前,台灣集合住宅的管理都未有可依循的法律,以致包含南機場在內的多數整建住宅或老公寓,開始出現污水淤積、垃圾任意棄置、違章建築、機車橫陳等情況,而後也因「社區發展」的概念未成熟,仍未獲改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南機場第三期是當年台北最高的大廈,但室內坪數小,如今走廊擺滿了住戶的洗衣機、曬衣架等雜物。
[Not a valid template]↑ 街道綠葉成蔭的民生社區,公寓樓層矮,跟馬路貼近,適合散步、休憩,為現今台北市少見且珍貴的「綠洲」。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台灣錢淹腳目的八〇年代,工商業蓬勃發展,更高的國宅隨之拔起,大安國宅棟數多,高低錯落,為台北天空裡,難能一見的東方天際線。
[Not a valid template]↑ 過往逢雨必淹的冬山河,經日本象集團整治後,改頭換面為水質乾淨、設計俏皮的河岸,成為每年童玩節親子嬉戲時最清新的景觀。
[Not a valid template]↑ 位於宜蘭壯圍的張宅,以低矮房舍、低彩度材料營造質樸氛圍,當地多雨多颱,斜屋頂和半戶外落地窗.可促進排水、透氣和採光。
[Not a valid template]↑ 謝英俊的自力造屋系統,提供堅固又簡單的結構,只要以木材、竹子、水泥混木屑與輕鋼架等建材,就自行打造有效率、經濟、環保,還能融入在地文化元素的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