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地圖】風生水起 自然地景的觀察與詮釋

▲ 圖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撰文/楊森豪(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東方(中華文化圈)的古地圖,常結合了傳統的宇宙哲學觀,而與西方地圖繪製脈絡有所不同。中國傳統「三才」(天、地、人)強調著「人」的活動,須明暸天地氣理、周遭地形環境並與自身互相結合,最終成為理想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境地。這些,在在說明地理環境與天地萬物間的「氣」、「風」、「水」,都對人們影響非常的大,甚至影響人們對各種自然地形的理解與詮釋。

本期《經典》雜誌選了四幅古地圖,透過古地圖對於山脈、溪流的地理哲學詮釋,來看傳統社會中,如何將真實的自然環境轉換成風水概念。進一步透過空拍機的拍攝,還原這些地形景觀的今日樣貌,以及先人們如何看待生活周圍的山脈、河流、聚落與自然環境。

風水砂手

風水,「主要是探討山形、風、水、陽光,這些因素影響了人的形貌。」位在台北的中國堪輿推展協會創會會長、昊天書院負責人林進來老師這麼說,「而陵墓風水,講求的是前有照山、近有案山、後有靠山,左右有砂手(山脈,地圖中的深黑色)環繞,山環水抱形成『氣』。」

這張繪製於一八七九年的地圖,地點位於苑裡坑納沙埤口(今苗栗縣苑裡鎮水坡里),主要是苑裡李姓的祖墳被田寮陳姓越界占據,因而請人繪圖向新竹縣知縣提出訴訟。

在這張地圖中,「其實只能做很粗淺的詮釋,因為真正的風水必須到現場才能看出端倪,」林進來這麼告訴我們。「在這也只能看到前方有三層案山,以及左青龍、右白虎的黑色砂手(山脈),和它想要描述的『青龍過明堂』樣貌。明堂就是墓前的祭台,風水上有時也稱墳前近處的案山為明堂。」

在空拍現場,我們找到可能是墳墓的小山頭,而北側的高山——高尖山(一四○公尺)是附近的最高點,從山頂有條稜線延續而下。左、右兩側的山脈,也確實是右邊(西側)較短,而左邊(東側)較長;地圖中的兩條河流,則是苑裡坑溪的小支流。數層的山脈與溪流分別交雜,形成「氣場」來將中央的墓地環繞住,這即是最基本的風水觀。

「好的地理風水,必具四象,就是左、右砂手環繞、前有案山、後有靠山,這四象包圍下,能『藏風聚氣』,也就是此地氣候溫度相差不會有太大變化,成為適合居住或安葬的場所。」林進來如此說。

穿田過脈

而另一張一八八六年(光緒十二年)繪製的地圖,地點同樣在苑裡東側的苑裡坑這一帶。「墳墓後側的龍脈靠山,東側並沒有與後方山脈相連一起,這種現象,風水上稱為『穿田過脈』。」林進來如此說。而我們考察了現場,發現這是地形上的小鞍部,所以有一處山凹現象;這處山凹仍是作為田地使用。

「『穿田過脈』是好的,是大富貴格局,」林進來解釋,「它是龍脈穿過田中的水再轉上來,當然是好的;況且對龍脈而言,越轉越旺。」並且與上圖相似的,都是南側的山脈較長,「左側砂手較長且溪水遶明堂聚氣,這是這座墳墓氣的源頭。」

苑裡坑墳地風水對照

[Not a valid template]↑ 這張一八七九年的地圖,畫著風水師對苗栗苑裡坑的地形環境認知。龍脈從後方(北方)延伸而下,是墳地最主要的靠山,透過黑色標示山脈,以及青色標示溪水的層層環繞包覆下,成為「風水寶地」。(圖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Not a valid template]↑ 墳地後面(北方)的龍脈靠山是高尖山高點,山脈稜線從高處延伸而下。左、右兩側山脈(砂手)清晰可見,右側白虎方向目前只有一處柴牛稠的山脈;左側青龍方向有水柳坡、牛湖、田仔坑延伸而來的小山脈,形成層層山脈稜線,將正中央的墳地圍繞住,形成「藏風聚氣的好風水」。目前在苑裡坑這一帶,除了山區水源豐富可種植水稻外,還有零星的藺草契作以作為當地編織工藝用。

苑裡鎮山腳、舊社今昔對照

[Not a valid template]↑ (圖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Not a valid template]↑ 「平洋之地,龍脈即水脈。」以科學角度來看,「水」的流向與小地形的起伏決定了平地聚落的位置。地圖右側標示著「溪水」一處,是清代水流兇猛的房裡溪。地圖中間是較低的河灘地,今日種植著水稻及藺草田。而地圖左側的房舍與官田,則是今日的山腳、舊社社區,聚落位在地勢較高不易淹水之處,地圖中間以「高崁岸」來標示較高的河階高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