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瀕危的海洋生態,照片要如何來傳神表示?我無法用核四廠或未來的深澳發電廠的圖片來說明,因為充其量也僅能是陸上的建築,無法直接聯想到水中世界。而如果是一片死寂的海底呢?混濁的海水,僅有人為垃圾,漁網纏繞著死亡的珊瑚礁……。不!讀者會因為太過真實而膽顫心驚而逃避閱讀。但是一尾躲居於水中被人類隨手丟棄的塑膠杯裡的十公分躄魚(海草娃娃魚)的照片呢?編輯台的同事們一致認為十分切題,而攝影者張嘉麒更補充道:原本躄魚是棲息於馬尾藻中,但東北角海隅的馬尾藻快速消失中,躄魚的新家傳神地表達瀕危海洋生態的禍首就是我們。提供部分攝影作品,家人世居於東北角的潛友江錡回憶她祖父年代所說,彷彿無盡漁業資源的海,但如今大型魚類早因過度捕撈而消失。在潛友們努力尋覓與保護,東北角勉強能用微觀的海洋生態,與一隅奇蹟式生長著巨型海扇被潛友美名為「水晶宮」的祕密花園來自娛。
離大台北都會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東北角,傳承著無敵的海景,但原本的豐碩之海曾幾何時已轉為貧瘠,而隨著陸上人們無止境的經濟需求,從核四到議論中的未來深澳電廠,我們的海洋水域總得有人嘗試著發聲,更應描繪出有著豐富生態的水中世界,未來成為台灣為傲的水中花園的可能。
如果說台灣人普遍缺乏美學素養,實肇因於我們大環境的雜亂零散,我想多數人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如果去過歐洲城市旅遊,市容街景就是美學教科書上黃金比例的典範,歐洲人就是從小耳濡目染、自動學習。因此《經典》的【建築台灣】即是一項軟硬兼施的長期報導:美的希望工程。首談的校園建築就是美學養成的重要經驗之所在,試想得在學習階段長時間浸淫的公共建築,如果紊亂、不美,歷任決策者消耗預算式的拼湊、不搭調,我們實在難以苛責長大後這批棟梁如何能去營造出一個美的環境呢?
但也不全然如此悲觀,台灣部分校園建築的新生典範,其實是大破後而大立,九二一大地震重創近三百所學校,政府急於重建而鬆綁許多法規限制,使得大部分的重建案例能不受限於僵化的公共工程營建流程,在建築師們相率盡心投入,反而打造出一批安全、耐震與美觀、創新、活潑的校園建築。這些持續發酵的新校園建築當然也成了後繼公共建築的參考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