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238


緬甸難解的人道危機

近年,羅興亞人遭緬甸若開佛教徒迫害的新聞層出不窮,大量羅興亞難民紛紛逃至鄰國如孟加拉、泰國、馬來西亞,尋求庇護。被視為緬甸民主鬥士的翁山蘇姬也遭國際輿論抨擊,認為她漠視難民事件一再發生。

《經典》二三七期的〈被連根拔除的民族〉一文,透過追尋羅興亞難民貌貌蘇的足跡,從人物的視野一窺整個難民危機的面貌。

事實上,羅興亞族與若開族間的紛爭有其歷史恩怨,早從英國殖民時期的族群分治政策,就已埋下日後衝突的種子,二戰期間由羅興亞人組成的「V支隊」,也曾對若開族展開迫害。簡言之,人們不應只看現況,忽略背後的歷史因素。

而除了羅興亞難民危機,緬族和國內的克欽族、克倫族、撣族……間的內戰以及違反人道的事件,其實也亟需世人的注意和關心。 (台中‧陳尚賢)

墾丁觀光的反思

去年墾丁爆出一盤滷味要價近千元的新聞,引起不少民眾的討論,墾丁的觀光問題也再度浮出檯面。一直以來,憑藉著優美的海景和豐富的海上活動,墾丁一直都是台灣熱門的觀光勝地,但是為了發展經濟所興建的大量民宿,以及隨之而來的交通亂象、環境汙染,已讓墾丁的自然生態亮起了紅燈。

《經典》二三七期〈被低估的墾丁生態寶藏〉報導了墾丁豐富的陸地與海洋生態,特別是奇妙且多變的海洋生物,更是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另外,文章也探討了墾丁觀光何以陷入當前的困境,發人省思。此刻,就讓我們共同來關注墾丁觀光的議題,並且再次看見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高雄‧黃永誠)

被遺忘的蓪草

《經典》二三七期〈發現蓪草之美〉談到蓪草這種台灣原生植物,外觀筆直、葉闊,看起來像木瓜樹,閱讀該篇文章後,才知道蓪草竟然不是草,而是常綠灌木!

更有趣的是,原來在一九六○、七○年代,蓪草還是當時常見的美勞材料,學童們用它來製作各式各樣的勞作與玩具,以供娛樂。從當年用蓪草做成的玩具,到千禧世代的溜溜球,再到今日的平板電腦等,也許,玩具不只是玩具,其中的演變更隱含了時代的脈動,那麼蓪草便是孩童從自然取材、簡單就很美好的年代的最佳佐證。 (台中‧葉靖翰)

光陰的故事

《經典》二三六期的〈戀戀農村味〉透過老照片,讓人回顧戰後光復初期,那個物質雖然匱乏,但人心單純的美好年代。沿街叫賣的小販,揹著小嬰孩洗衣的婦人,幼兒園前排排站的小娃兒……。

時常覺得泛黃的老照片總有難以言喻的魔力,注視當下,無須多言,便能明白攝影者想傳達的意涵,甚至是當下的情境。 (苗栗‧楊美華)

一氣通!

清領時期,台灣島內因為河流阻隔、陸路交通不便,反而是水路便利,港口成為地區的經濟重心,大多數台灣人都曉得的順口溜:「一府二鹿三艋舺」便是由此而來。到了日治時期,為了將台灣打造為「南向基地」,總督府開始實施一連串的基礎設施,打通島內南北陸路交通的縱貫鐵路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事蹟之一。

《經典》二三七期的〈縱貫線鐵道〉,報導了這條台灣南北交通大動脈的歷史緣由,讓我們看見先人們辛勤踩踏出來的歷史足跡。 (彰化‧劉思筠)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