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瑰麗交織
參觀古蹟萬華林宅時,看到多幅刺繡。繡者將河岸人家及自家古厝一起繡進圖中,紅藍交錯的一幅美景,細緻入微,情感深刻。
小時候曾玩過刺繡DIY,覺得刺繡是精細又耗時的工藝,我好奇現在還有人願意做嗎?
這週剛好讀到《經典》第二四七期的〈陳利友妹 守護排灣族刺繡一甲子〉,文中陳利友妹講述刺繡的心得,讓人了解其意義:圖樣設計反映著藝術與人們集體記憶的連結。她以兒時的記憶,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繼續繡著與排灣族有關的故事。令人佩服讚歎的是,她願意以繡線、以時間留下這些族群文化。
在速食生活至上的今天,慢工出細活的刺繡成了珍寶。文中的劉妍希與陳利友妹相互交流,將刺繡帶入現代人的生活,可見新血的重要。下次再見刺繡,我更希望多聽當中的故事,並向友人分享。因為藝術需要創作,亦需要分享來增加更多的支持者,促進善的循環。 (桃園.劉怡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