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陳建霖(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
整理/陳世慧
冬令進補的概念源起何時?如今已不可考;唯一可以確信的是,農業時代物質匱乏,一般人多半營養不良,所以在度過需要大量勞動的春播、夏耘、秋收等階段,來到可以暫時放下農事的冬日後,許多人都想藉此休養生息,好好補上一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一年之間來到了冬天,所謂「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不僅是萬物收藏的季節,也是一個人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機;人體在這段時間,新陳代謝的腳步會趨於緩慢,所以更應該要順應節令,一方面增加在冬季的抵抗力,一方面則減少體力的消耗,儲存能量,如果在冬季可以保持體內陽氣的旺盛,未來的一年,就比較不易生病。
但相較於農業時代,現代人的營養條件普遍有所改善,所以在有些人因體質之故仍該進補的同時,有些人,卻反倒應該「禁」補!
該進補的族群
先說確實該補的人。包括體弱多病、畏寒、容易疲倦、手腳冰冷、無法久行的老人與孩童;經常感冒、食慾差的人,都是該補一族;再者,對於長年吃素的人來說,因為體質容易流於虛寒,適當的冬令進補,也有其必要。
一般說來,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清補三種;體質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
所以對於素食者來說,善用麻油、老薑和性味溫和的中藥材,搭配不同的蔬菜及穀物,便可變化出各式各樣,既美味又養生的藥膳。以「素三杯」為例,杏苞菇本身富含高纖,爆炒過的老薑性溫,加上藥性甘平的麻油,不但能驅逐風寒,還能潤五臟、填精髓、耐飢渴;此外在營養學上,芝麻富含芝麻素、芝麻酚和芝麻醇,不但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也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至於非素食者,如果體質也屬寒性,上述方式可以泡製;但因為台灣人體質普遍偏向燥熱,如果溫補過頭,只會適得其反,出現口乾舌燥、睡不著等症狀。所以建議這些人,即使在冬季也不需熱補,只要平補即可達到效果。
作為平補的藥膳,「四神湯」是不錯的選擇之一。具顧護脾胃功能的它,性味溫和,全家老少都可服用。特別是中醫強調「虛不受補」,一旦腸胃不佳,身體無法吸收,吃再多都於事無補,所以服用由山藥、芡實(或薏仁)、蓮子、茯苓煮成的四神湯,除了可得溫脾、補腎、利溼等功效外,也算是為了在開始各種食補、藥補之前,先進行一場基礎保養。
該「禁」補的族群
最後,輪到來談該「禁」補的人了。首先,如果你是三高患者: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對於滿街的薑母鴨、麻油雞、藥燉排骨等,最好過門不入,要不就是處理完這些問題後,再行進補。這些食物普遍含高鹽、高油脂、甚至高普林,不補沒事,補了反而補出大洞。同樣地,有腎臟病、胰臟病的人,因為本身代謝不易,最好也能免則免,否則容易產生副作用或加重病情。
冬令進補的主要目在於驅寒、活絡筋骨、補虛益損,但因每個人體質不同,找對方子,才能補得恰到好處。
所以,儘管是藥膳而非藥,還是建議大家補之前,最好先詢問自己信任的醫師,搞清楚自己的體質後再補,方能事半功倍,歡喜過冬,迎接來春。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